當疫情成為新常態 借鏡各國抗疫之路

  台灣疫苗注射率提高到三成了,真的能讓大家恢復往日生活嗎?很多公衛學者與流行病學專家認為,未來,人類應當思考與病毒共存,因為流感從未自人類社會中消失。

  新冠病毒造成全球 2 億人感染,超過 400 萬人死亡,即使台灣去年及早實施嚴格邊境管制,有效將病毒阻絕於外,免於進入社區傳播,但 2021 年病毒繼續以各種變異方式在人類社會存在!許多國家即使去年底就開始施打搶先問世的疫苗,但也相繼面臨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

  台灣在五月因為病例大幅上升而人心惶惶,甚至發布三級警戒而恐慌到不敢出門,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說,雖然每日訊息量很大,但也許有些誤判,過程中不知是天災還是人禍,但不如好好定下心來釐清一些觀念,「必須冷靜來看我們哪些地方有問題,然後要怎麼辦?」

  1918 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當時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約 5 億人感染,2000 萬至 5000 萬人死亡,在那之後,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說,「老實講,我們已經很少遇到傳染病的新對象像這隻病毒這樣,所以每個國家對它的處理方式、價值觀加上文化社會習俗的衝擊,以及政治經濟制度影響,都有非常不同的反應和期望。」

  新冠肺炎病毒可說是變形金剛,來的速度超越今天的決策者,以及人民所能夠承受的預期心理,因此至今台灣民眾還渴望感染數字清零,「回到兩年前幾萬個幾十萬個,像義大利剛開始的確診率,死亡率兩成,美國也是。這些醫學大國相繼瓦解倒掉的時候,我們都還不錯,但我們忘了我們是一個島,可以全部隔開偏安於一隅。」但封鎖邊境畢竟不可能永久或是常態,人是會移動的,當我們五月很在意疫情數字時,對國外大國來講不過是幾分之幾的小數字。

  陳老師請大家回想 2003 年SARS,當時西方世界並沒有發生同樣的疫情,只有台灣學到了抗疫經驗,「注意,SARS沒有疫苗,但是這次這個病毒有了疫苗的情況下,沒有疫苗相對就變成弱勢。」所以台灣民眾渴望疫苗,而且打了疫苗又期待太高,認為可以做到全部清零,「這件事情從各國經驗看起來是不可能的。」

  陳秀熙提到以色列,很早而且很快做到疫苗覆蓋率六成,是因為跟美國間的關係,去年四月以色列政府就答應將九百多萬人民的醫療資料讓輝瑞做後續追蹤,「在談論之前要把事情先看清楚,要用多方資料,不能這邊引一個美國數字,那邊引一個哪邊的數字,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灌在人身上。」王總編輯提醒,陳秀熙老師補充:「其實輝瑞在以色列這個故事背後的成因我們很少談,我們永遠不要忘掉疫苗都需要做第三期臨床實驗,因為科學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

  「目前每一個變種病毒的特性不一樣,因為它會從輕度變成重度,但今天我們有一點可以非常確定:只要你在輕度,適當的治療通常就不會變重度!」不過全世界醫療界對感染的觀念目前還持兩派不同的爭議,「有人希望把輕度全部清零,連輕症都不要有,但有人希望輕度不要變重度,這就是大家對疫苗的的不同期望。」也連帶才有mRNA疫苗,它是要根本阻擋病毒,不要人體感染,連輕症都不要,「短短時間在全世界醫療公共衛生、社會學家、人文歷史學家,包括政治人物就纏鬥在我剛才講的這幾個觀念之間,看法不同而產生爭議,一爭議就會影響到人民對於清零的價值觀!」

  他坦言,歐美國家太相信疫苗,認為疫苗可以解決今天這場新冠肺炎的浩劫,而且是在短時間裡!

  以色列即使執政者挺住了率先注射疫苗的責任,也付出相當的代價,但他們打了疫苗還是維持三級警戒同樣的措施;看看馬來西亞感染率提高的背後,王志宏去找資料才發現,跟當地宗教群聚有關,因此在解讀數字時要很小心,才不會人云亦云。

  「認識清楚就不用懼怕,生命會找到出路。人類很長時間要面對到的不只有一種病毒,誰曉得下一波什麼病毒會出來,資訊取得正確,對事情判斷就會正確。」

看更多→【經典.TV】特別報導- 借鏡各國抗疫之路

圖片/經典雜誌;本文為大愛行授權刊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