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免疫力與接種疫苗後最大化效果祕方

  許多人心生恐懼搶打疫苗,但歸根究柢還是要天助自助,身心絕對不可分割,看每個人內在情緒!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舉出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心理影響人體免疫力與接種疫苗的效果。

  要提升免疫力,平常大家都習慣吃些保健食品、維他命等,一旦有傳染病大流行就急著打疫苗,黃醫師說,其實 1993 年匹茲堡大學心理學系有項研究可供參考:他們在 394 位受試者鼻孔裡滴感冒病毒,兩週後,壓力比較大或家裡有重大改變的,常有負面情緒者發病機率較高,「我自己是兒科醫師,我也發現小朋友抵抗力跟家裡氣氛有關。」

  黃醫師和台師大合作一份計畫,現在還在進行中:針對全台 1998 個家庭,看家裡壓力較大的會不會造成孩子抵抗力比較差?以中耳炎做指標,發現媽媽如果心情不好,常處於情緒低落狀態,孩子中耳炎機率真的比媽媽心情較好的高出 90%。

因此黃醫師提醒,最近打疫苗有人會發高燒、頭痛,都以為抵抗力很好,「打疫苗的副作用跟效果沒有關聯,這跟你的情緒有關,越快樂的人打疫苗效果越好!」1996 年美國俄亥俄州大學醫學院找 64 位成年人打疫苗,其中一半人在照顧失智症伴侶,平常生活壓力大,打完疫苗一個月後,抗體相差將近 1.5~2 倍。「我現在演講其實沒有很緊張,像我們這種不怕演講的人,打 B 肝疫苗,一個月後抗體濃度比較高。」

知易行難,讓自己快樂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到底要怎樣讓自己喜樂呢?黃醫師建議有三個方法:第一要有意志的改變!我想快樂,能夠在一個時間內達成;第二是認知改變,我要改變思維,不要再活在別人眼光中,不要在意別人對我的負面看法,我要活在當下,不要憂慮未來;第三行為上的改變...

針對這一點,黃醫師建議可以寫感恩週記,可以在一週的某一天回想,過去這個禮拜有沒有什麼很棒的事,把它寫下來,連續六週,如果你認真寫,快樂指數從零一路往上,「不用多,一週一次足夠,除了心情變快樂,連工作都會變得有活力。」

第二個作法是,做善事!施比受有福,一週選一天做好事,柳波莫斯基 Sonja Lyubomirsky 教授是快樂專家,曾針對 9 到 11 歲青少年,請他們每週做三件好事,寫下來,做好事可以很簡單,比如跟媽媽擁抱說謝謝。他發現,一週做三件善事會讓這些少年越來越快樂,到學校也更受同學歡迎。不過,黃醫師說,日行一善不見得比較快樂,因為壓力太大了!如果集中在某一天完成所有快樂的事,快樂的感覺可以延續整個禮拜!

第三個快樂的做法是寫感恩信,也可以用email,「馬丁賽里格曼是一個很有名的正向思考大師,這是他的研究。」但是在韓國文化中,當我感謝你就表示未來要報答你,所以每寫一封,越寫壓力越大,這是例外。

卡內基美隆大學也曾做過研究,請 406 人常跟家人擁抱,結果在滴入感冒病毒後,發病率沒有顯著增加。黃醫師舉自己的實例,每個人一定都有很多壓力,他剛結婚那幾年常跟太太吵架,「我最怕冷戰,第二天壓力實在太大了就開始發燒,後來就跟太太協議..」他請太太在吵架後,如果不是不愛他,只是暫時不想講話就捏捏他的手或拍拍他的背,「因為我是兒科醫師,每天面對那麼多病毒,都在咽喉裡虎視眈眈想要侵犯我,壓力真的會讓我抵抗力下降。」後來真的,每次吵完架,太太捏一下手,拍拍他的背就跑進房間,雖然還是不想講話,但黃瑽寧知道她只是暫時沒辦法對話,竟然後來就很少因為冷戰而發燒了!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看更多→人文講堂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 黃瑽寧

本文為「大愛行」授權刊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