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鐵道博物館與臺鐵局合作 修復柴油客車

修復完成之DR2303號柴油客車未來將於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內動態運轉並作為乘車體驗之主力車輛。

  曾經作為臺鐵支線鐵路營運主力的藍皮柴油客車,經典的藍色塗裝是許多民眾對平溪線、集集線、內灣線,甚至已停駛的淡水線與東港線等支線鐵路的共同記憶,在全數除役後僅保存其中4輛,首輛修復完成的DR2303號柴油客車7日在修復團隊的見證下,完成動態運轉測試,未來國家鐵道博物館開館後,將於園區內進行動態運轉展示,並提供遊客搭乘體驗鐵道樂趣!

DR2303號柴油客車完成動態運轉測試,台車公司李安世工程副總、臺鐵局花蓮機廠羅世維廠長、機務處古寶興副處長、鐵博籌備處鄭銘彰主任、臺鐵局馮輝昇副局長、洪致文諮詢委員以及台車公司許順榮總經理共同出席見證(由左至右)。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自107年起共同推動「柴油客車DR2102等4輛維修暨教育推廣計畫」,首輛修復完成的DR2303號,7日辦理動態運轉測試,由鐵博籌備處鄭銘彰主任及臺鐵局馮輝昇副局長,以及負責進行修復作業的台灣車輛公司許順榮總經理共同出席。

洪致文諮詢委員、台車公司許順榮總經理、鐵博籌備處鄭銘彰主任、臺鐵局馮輝昇副局長、古庭維諮詢委員、臺鐵局機務處古寶興副處長、鐵博籌備處林長杰副主任、臺鐵局花蓮機廠羅世維廠長共同出席見證DR2303號柴油客車完成動態運轉測試(由左至右,前排至後排)。

  鐵博籌備處鄭銘彰主任表示,這是國內首次依「里加憲章」精神以比照文化資產修復之等級,辦理可自力動態運轉載客的文物車輛修復計畫,本案保存的DR2102、DR2203、DR2303、DR2404號前身可追溯至近90年前自日本引進的汽油客車,於民國40年代在臺北機廠動力改造為柴油客車後,曾廣泛運用於臺鐵主線與各地支線,是見證臺灣社會發展過程非常重要的代表車型,本次修復的成果在文資車輛保存上具有高度價值。

  本次合作案委託台車公司進行修復作業,其前身唐榮鐵工廠曾執行該型車最後一次的改造工程,因此機緣獲得曾參與前次改造的資深技師協助,及取得當年之珍貴技術資料,為修復工法及用料的考究提供參考。

鐵博籌備處以符合現代安全法規之前提修復DR2303號柴油客車動力、控制及電氣設備,並盡可能保持其原始外觀。

  為落實「里加憲章」精神,團隊於修復過程進行了詳實的文字及影像記錄,並將拆卸之原車物料逐一編號列冊,確保整修後原件原位裝回,以完整復原車輛細節與歷史價值。此外,期程特別規劃「1+3模式」,將常規車輛維修的步調大幅放慢,讓兩機關及鐵道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之「文物車輛維修專案小組」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頻繁的實質討論、考證與會勘。達成讓團隊於過程中有效汲取第1輛車的修復經驗,凝聚為後3輛車修復準則之目的,並降低作業現場人為失誤之風險成本。

鐵博籌備處將DR2303號柴油客車車廂內裝依民國73年改造出廠時之樣貌進行復原,包含木紋內裝板、湖水綠色塗裝、草綠色座椅與椅背扶手等細節。

  依據合作協議,4輛車修復後將由鐵博籌備處及臺鐵局各自保存2輛,鐵博籌備處除了修復DR2303號的動力系統外,並將其外觀恢復至唐榮鐵工廠進行車體更新後的樣貌,包含浪漫藍色之車體塗裝、湖水綠色之內裝塗裝、草綠色座椅布、橡膠路牌受墊、椅背扶手及汽笛恢復......等細節,讓大家的記憶能回溯至民國73年該型車改造後再次嶄新出廠時的印象。而另一輛正進行修復作業的DR2203號則將修復為民國80年代最終運用時之樣貌,以便在博物館展示時讓兩輛車能分別滿足不同年齡層民眾的期望,並展現鐵博籌備處所堅持「活的鐵道博物館」的理念。

(新聞來源:文化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