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想像0.2公分的魚、0.5公分的珊瑚觸手在海底是什麼模樣?還有在藍洞水底究竟有多藍?經典雜誌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和《經典》雜誌合作,舉辦《台灣海洋全紀錄攝影展》展覽期間(2020/03/18至2020/04/30),並於18日舉行《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新書發表會。
博物館跟雜誌擦出愛的火花,是對台灣海洋濃厚的愛,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使命是「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善待海洋」,《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說「推廣海洋生態也是《經典》雜誌的使命之一,海洋中有很多生物,台灣海洋的美藉由報導呈現出來,三年多的時間不是抱有使命不會想做這樣的事情,用最好的紙張最棒的印刷做出國際級的水準,了解台灣生態之美,這只是喚起國人保育台灣海洋的第一步。」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作者黃佳琳指出,台灣土地面積不大,卻擁有豐富驚人的海洋生態,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位於東海、南海、黑潮三個大海洋生態系交界處,目前台灣已記錄的海洋生物超過一萬兩千種,其中魚類超過三千兩百種,占全球已知魚種的十分之一;而全球鯨豚約九十種,在台灣就曾記錄約三十種;更擁有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藻礁、岩礁、大洋等多種生態系,透過認識海洋、親近海洋,進而一起守護我們的海洋。
任教於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戴昌鳳教授,長年研究珊瑚並實地深入海中拍攝許多珍貴的珊瑚影像,像是珊瑚產卵有如海底滿天星般的炫麗。在海科館展出的八幅作品,不少是在南沙、東沙或是太平島拍攝到的,,一般人沒有去過的地方,戴老師還把多幅攝影作品捐贈海科館,增添充實與多元的資源。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作者黃佳琳跟著許多攝影師及專家學者,冒著生命危險、長時間等候拍攝,長期關心海洋現場,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中展出的作品,都是精采瞬間。
其他攝影作品包括在澎湖南方四島拍攝到的海底紫色珊瑚,面積有兩三個籃球場大,就像是海中薰衣草森林;在東沙環礁拍到的藍洞,陽光灑進洞內呈現非常美麗的藍色景觀;還有紀錄鯨豚快二十年的攝影師第一次拍到罕見的相片,還有攝影師把肉眼幾乎看不見海底生物放大欣賞,也見證到海洋生物面臨的生存危機。
(撰文:大愛電視,攝影:經典雜誌黃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