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大愛臺《大愛醫生館》節目逾五千集,簡守信將藝術、文學和歷史引入臨床和醫理的節目內涵,不但成為電視史上一頁傳奇,更在醫學界引領出獨特的衛教與演說風格;西洋藝術史之外,中國古典人文也經常是他的材料之一。
這天節目中,他從十六世紀提香、十七世紀盧本斯等大師畫作中的聖母藍袍,談到二十世紀畢卡索的藍色憂鬱;話鋒一轉,帶入近年心理學家研究出來的「快樂方程式」,最後更以十一世紀蘇東坡的禪偈〈觀潮〉收結:「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首詩,用來呼應消費刺激所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利他才是常樂之本。十分鐘節目引領觀眾穿越古今中外,內涵豐富多元卻無生硬厚重,輕盈傳遞著源自醫療初心的關懷。
簡守信認為,許多病人聽信偏方與怪力亂神,就是因為沒有足夠正確的知識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當自心方向不定,就容易隨著無形無據的訊息誘導而飄搖。
近代歐洲曾有過大量獵殺女巫的歷史,人們將疫病、饑荒、極端氣候等無法掌控的問題指向女巫作怪;迫害高峰時期,甚至任何女子都可能被指為女巫而遭受審判與燒死。
「迷信、無知、道聽塗說很可怕。有一句話說:『教育是反恐最有力的武器。』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就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簡守信引述《中庸》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說明,博學是建立知識系統的第一步,可惜我們在能專心讀書的階段,往往將閱讀與考試、熬夜、身體不適的壓力連結在一起;當能自主規畫時間時,卻又因從小未養成閱讀習慣而很少讀書。
許多人把離開校園當成教育學習的終結點,但簡守信強調,社會教育除了經驗累積外,更需要持續不斷涉獵知識與常識;閱讀就是改善大腦環境、自我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
「透過閱讀汲取知識固然重要,不過,享受樂趣才是重點。」他舉例,關公的義薄雲天因《三國演義》而更加鮮明;唐僧取經的故事因《西遊記》而舉世皆知。好的小說讓人物特質變得立體,也為閱讀賦予無限逸趣和想像力。
這些故事歷經時代淘洗而不衰,樂趣成分之外,更有值得傳頌的精神在其中。浸淫在閱讀樂趣中,自然能培養思考與審美能力。
(撰文:何姿儀,攝影:黃筱哲)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