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改變,書本的形式從泥版、竹簡、絲帛,演化到羊皮紙、莎草紙,文字也逐漸由簡練的文言文而趨向白話。十五世紀德國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機,更對書本的大量生產與流通帶來歷史性影響。
「未來,數位閱讀或許會部分取代紙本,但沒有理由擔心3C時代就是閱讀的死亡;愛書、愛閱讀的精神,仍會用另一種形式傳續下去。」
回顧三十年前離開臺北到花蓮行醫,一整部百科全書曾經是簡守信的案頭書,他從索引A開始逐筆研讀;但現在,人們可以透過網路搜尋引擎直接觸及所需的知識。「由此看來,數位時代是閱讀的進步還是退步呢?」
「讀書不要囫圇吞棗,但也不能望文生義,如同飲食,適當消化吸收營養物質,吸收不了的就排泄掉。」《論語》、《靜思語》精短而寓意深長,很適合忙碌的現代生活;即使是動漫故事,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情節。
「年輕時,很少人能從『天賦人權說』這類深奧的哲學思考開始閱讀,卻能琅琅上口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十一世紀范仲淹登岳陽樓,望見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氣勢壯闊,陰雨天引人悲愴,晴天使人心曠神怡,但仁者之心則又是另一個層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古代文人、士大夫那種鐵肩挑重擔的品格,我們或許做不到,但從他們用生命淬鍊出來的文字中,多少能有些感受與學習吧!既然有這樣的機會,何不省下那些無謂的忙碌,留一些時間來閱讀呢?」簡守信說。
★醫學是科學,醫療是文學。在科學知識的框架下,有了人文感觸與溫度,醫療才能打動人心。
★錯失訊息並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淘汰;不讀書、缺乏思辨能力,才會被淘汰。
(撰文:何姿儀,攝影:黃筱哲)
【本文由 慈濟月刊 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