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成功祕訣 體會生命無常活得輕安自在

王建德(左)和林孝式(右)各有美食經驗,如今一致肯定素食也能多元、精緻與美味。

  馬來西亞吉隆坡的甲洞,有著全馬最大的華人新村增江,這裏可稱得上是華人的集中地,可以吃到各式各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根據大馬素食通(GoVeggie Malaysia)二○一八年年底記錄,僅是甲洞就有七十二個素食餐廳和檔口;林孝式四年前曾於甲洞孟加拉拉(Bandar Menjalara)開設蔬食料理餐廳,主打手工菜,走健康素食路線,採用新鮮食材,連豆腐都是廚師親手特製的。這一帶以徒步的距離,就有六家素食餐廳,可說是競爭激烈;但對林孝式來說,他樂見素食店愈開愈多,這證明市場有素食的需求。

  他說:「我做那麼多的生意,開素食館是最開心的,最重要的是可以接引更多人茹素,和大家結善緣。」

吃盡各種野味

  九○年代,林孝式年紀輕輕、經營娛樂事業賺到了第一桶金,天天請人吃飯,一餐兩、三桌,吃掉上萬塊馬幣是例常開銷,一點也不覺得心疼。「錢賺得多,就要吃稀有珍貴的食物,比如東馬有一種快要絕種的魚,叫作蘇眉魚,我們專門吃它嘴唇的皮。阿彌陀佛,那時候我們是很殘忍的。」

  林孝式是名副其實的饕客,為了招待朋友要有排場、有面子,時常找尋各種稀有珍貴的野味來嘗嘗,諸如老虎肉、熊掌、貓頭鷹、象鼻、穿山甲等等,幾乎什麼都吃過。

  「比如吃象鼻就要在四天前下訂,因為象鼻要滷到軟就要三天時間,第四天才可以吃到。你說好吃嗎?我覺得是調味料的關係,以前覺得好吃,現在想起是覺得噁心。」

  為了吃野味,他時常飛往東馬,因此認識了接引他投入慈濟的鄭月芳師姊;開始參與慈濟的活動,常常有機會吃到素食,再看看身邊的臺灣慈濟志工,吃素都吃得很健康,反觀自己什麼都吃,卻吃出了一個肚腩,還有皮膚病;沒想到吃素三年後,皮膚病不藥而癒。

王建德二○一八年底與雪隆慈濟人赴土耳其,拜訪滿納海國際學校,與敘利亞難民學童互動。十餘年前,王建德尊重太太的意願,捐出土地做為慈濟環保站,志工付出的身影也感動了他。(攝影/胡永雄)

賺到就是要吃

  吃遍各種美食,林孝式不曾想過自己會成為素食者。「我吃素一開始是為了健康,後來吃素久了,現在連螞蟻都不敢踩了。回想自己以前是那麼無知,現在內心有一個願望,就是呼籲別人不要吃肉。」

  因為認同慈濟的理念,希望接引更多人投入慈濟,林孝式在二○○六年辦了一個臺灣旅行團,三天三夜包吃包住,但參與者必須先跟他參加慈濟的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因為這趟旅程,林孝式成功接引了老饕王建德師兄投入慈濟。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甲洞人,因為「吃」認識慈濟,也先後成為素食者。

  王建德雖然在林孝式的接引下參與慈濟,卻是遲遲放不下口欲,「我們福建人說『賺吃』,『賺』到就是要『吃』。」談起過去,他喜歡吃豬腳腕、燜豬腳、肉骨茶等等,還會跑去市場買一條燒肉,切片當作零食吃。六年前,太太蘇淑儀生日當天,他決定茹素,當作是送給茹素二十多年的太太一分大禮。

  兩個葷食主義者轉為素食,口味不盡相同,但是都對臺灣的素食料理情有獨鍾。他們也提到,對剛開始茹素的人來說,素料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而對於長期吃素的人,健康的素料多了一種選擇,何嘗不是安定走在素食路上的好方法。

  「我是注重健康的人,我覺得好吃的、口味重的食物,吃了都要付出代價。」茹素已有十三年的林孝式,口味偏清淡,他形容:「貓看到魚就會撲上去,但人很餓的時候,看到貓、牛、豬、羊等,我們不會流口水啊,因為那個不是你的食物。如果沒有煮過,沒有放調味料,你也吃不下。」

  林孝式和王建德回臺灣花蓮靜思精舍時,發現上人的食量不多,一道菜只用一些,吃完飯、喝了一碗湯,就離座去處理事務了。林孝式說:「我沒有看過上人說這個好吃,多吃一些。我們一般人看到一桌的菜,就會想找個好吃的,等下要吃多一點。」王建德補充道,上人總會溫言關懷弟子說:「你們吃多一點,吃飽一點。」

  從口腹之欲到由葷轉素,王建德和林孝式從上人身上看到吃素也要懂得節制。林孝式體悟到,「人以為自己沒事的時候,你覺得什麼都可以吃,這是錯誤的觀念,平時就要懂得節制,你才會活得輕安自在。」

林孝式在殘智障院為院友理髮;他曾經拿健康換取金錢,如今難捨能捨,成為更多人生命中的貴人。(攝影/蕭耀華)

★從娛樂王國到人間道場

  林孝式生長在小康之家,有七個妹妹;身為家中唯一男孩,他不喜歡讀書,只喜歡做生意,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賺大錢,開設歌舞廳、桌球中心、遊戲機場所,日進斗金,「『迪斯可』的生意很好,每晚都有滿滿的人在喝酒、跳舞,但每次看到這群人,我就很不開心,也會湧起煩惱,每天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二○○四年,他與家人前往臺灣慈濟參加新馬實業家生活營,每一天聽分享、看影片、唱唱歌、見上人,所聞所見都和之前的生活不一樣,他也不知為何,總覺得每個環節都扣住心弦,眼淚更是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遍臉頰。

  從臺灣回來後,他變成了慈濟的「推銷員」,逢人就講上人的故事,講慈濟人、慈濟事,朋友們都笑他走火入魔,說要在臺灣建一間廟給他住;他仍不斷地講慈濟,也用行動來表達支持。

  「原本吉隆坡靜思書軒這個地方,是我想要發展娛樂事業的好地點,我想開卡拉OK、電動遊戲機場等;可是,簡慈露師姊說要在這裏開靜思書軒、社教中心,我想想這也是好事,便把這地方讓慈濟使用。」

  他曾隨志工去印尼巴淡島義診,看到居民要坐一天一夜的船才能來看醫師,覺得不可思議;也曾與志工去斯里蘭卡海嘯災區賑災,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悲苦的人生。

  一次次的見苦知福,讓林孝式深思,還要在滾滾紅塵中打滾到幾時呢?二○○五年,上人輕輕一句叮嚀:「不要讓青少年太先進,他們會跟不上。」林孝式聽進心裏,不再擴充事業,漸漸放棄娛樂王國;他不感到可惜,反而有種放下的感覺。後來他甚至捐出吉隆坡靜思堂土地,「我雖然很想賺錢,但我知道這個社會還有很多三教九流的人,如果能讓這些人接觸慈濟,改變人生,那該多好呀!」

【資料提供/陳金香,撰文/林麗珍(馬來西亞《慈濟世界》月刊主編),攝影/覃平福(馬來西亞《慈濟世界》月刊攝影協調)】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