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利他科學觀 讓醫學教授告訴你

  施益民是一名醫師科學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講座教授,他對佛法、哲學、心理學有獨到的見解,他發現,唯有人類在大腦中有一個容易被外界認知而活化的慈悲利他區,但也同樣是自私自利沮喪焦慮的黑暗區,必須用佛法改變認知,才能遠離痛苦,尋得快樂。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施教授開宗明義談到慈悲、智慧正是大乘佛法的兩大支柱,「我小時候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上體育課時,同學在操場玩球,我在教室往下觀看,不但如此,先天性心臟病童容易感冒,我記得小時候很多時間是在醫院度過的。」也因此,他成為一位醫師,有更多悲憫心去照顧病患。

  這張圖裡有三個人一起看球賽,穿紅衣的男士看到小女孩必須踮著腳才能隱約看到球場,於是把自己墊腳的盒子給她,而且處心積慮幫另一個身障者,「所以慈悲心就是同情心加上利他的動機和行為。」

  科學家發現這是人類特有的,跟人類基因體有 99.7%相似性的靈長類就差了這一點,施益民舉例,大猩猩即使有很多食物,也不會主動分給其他動物。1871 年達爾文演化論就提到這點,「他說,慈悲利他是人類演化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科學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人腦,當人們慈悲心升起時,腦子裡有一個區塊血流量與含氧量增多,也就是被活化了,接著刺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還會產生激素,讓人感到幸福,當然這一區不只是同情心可以被活化,也會被其他心理狀態覆蓋,比如自私自利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

  施教授說,從實驗心理學觀點來說,慈悲利他是一種心理預防針,在人的潛意識中會體會別人身上的痛苦,模擬自己同樣的處境,「所以慈悲心會讓我們覺得在自己危難時,期待受到的照顧和協助,有利人類生存,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很弔詭的,它也存在著自私自利,和利他恰是道德的兩端。

  施益民說,很不幸的,在現在功利社會主義下,自利通常無限膨脹,利他被縮小,如果被縮小到近乎於零,就會被虐待、被暴力奴隸,甚至屠殺、被殖民。

  施教授回想去年三四月,美國的醫院像潮水般湧進新冠肺炎病人,讓人手足無措,「我們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很多同事用一個布口罩好幾次,但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會被感染的機會,去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現在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的都是疫苗問題,施益民指出,每個國家都想進口疫苗,所以有錢的國家就超前布署,買的疫苗是他們人口好幾倍,「但是以流行病學眼光來說,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那些富有的國家都打了疫苗後,貧窮國沒打疫苗的呢?病毒還繼續流竄,對不對?病毒一直增生時就會對疫苗產生抗藥性而突變,所以怎樣利他,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寧願把那些疫苗給更需要的國家、人民,然後人類才能戰勝肺炎,才能結束這場噩夢。」

  我們常常把慈悲利他掛在嘴邊,但不曉得它到底什麼意思,施益民教授點明了,它就是濟度群生!佛法真的太有遠見了,對應 2500 年後今天的疫情就是解方!人要接受無常放下執著,把慈悲利他當分母,如果能把疫苗布施給最需要的人和地方,疫情才會真正消弭。

看更多→【人文講堂】慈悲利他科學觀 - 施益民

本文為大愛電視「大愛行」授權刊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