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科大國際跨文化交流 11國留學生重新認識台灣

外籍留學生第一次接觸書法,只能將字「畫」出來。

外籍留學生第一次接觸書法,只能將字「畫」出來。

  「為什麼都不清理乾淨才丟?若沒有從小建立環保觀念,永遠沒有回收完的一天。」來自11個國家14所大學的50名留學生(含德國、烏克蘭、厄瓜多、日本、蒙古、巴基斯坦、香港、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首度踏入慈濟環保站,看到堆的像小山般高的回收物,以及撲鼻而來的難聞氣味,著實被「震撼教育」。

50名外籍留學生前往慈濟環保教育站服務學習。

50名外籍留學生前往慈濟環保教育站服務學習。

  對於大部分留學生而言,不但得動手彎腰再做細項分類,還要忍受飄散的酸臭味,確實是一大挑戰。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一學生彭鈺雯(印尼籍)表示,從原本的嫌棄憤怒情緒到自我反省,造成上了年紀的志工多大困擾。更直言自己一定會將環保觀念傳遞給身邊的人,告訴他們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從源頭就開始杜絕,不造成他人的困擾,環境的負擔。

留學生彎下腰分類回收,還要忍受飄散的酸臭味。

留學生彎下腰分類回收,還要忍受飄散的酸臭味。

  一月十九日至一月二十六日,慈濟科技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廣邀國內各大專院校外籍留學生參與「2022國際跨文化交流冬季人文營」,體驗台灣獨有的文化,如書法、中國結教學、茶道體驗、原住民文化體驗、環保站體驗,多角度認識台灣,讓寒假不白過。

  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一學生羅丹尼(烏克蘭籍)表示,在烏克蘭,大家回收意識薄弱,只有5%是回收,剩下的95%都會被歸類為垃圾。所以對於塑料回收前還要分成硬塑膠、軟塑膠,紙類要分成三個種類,覺得很驚訝,自己在實作分類當下,也一直「當機」,還要麻煩一旁的志工協助分類。

寶特瓶不只要依照不同顏色的瓶身分類,連瓶口環也要剪下來,十分費工。

寶特瓶不只要依照不同顏色的瓶身分類,連瓶口環也要剪下來,十分費工。

  在書法體驗及中國結體驗課程,不同以往以楷書教導學生寫書法,而是將畫畫與書法結合,讓學生展現創意。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碩士班碩一學生珍妮拉表示(巴基斯坦籍),自己剛來台灣不到半年,對中文字還不熟悉,第一次接觸書法,所以只能將字「畫」出來,毛筆很軟,最難力道很難掌控,稍有不慎,字和畫就會被畫歪。大葉大學英語學系一年級學生陳王国(越南籍)表示,自己的手不巧,中國結非常困難,要做到每一個結的大小相同、方向一致,很是考驗功夫。所幸,老師及隊員都時不時給予指導,讓他可以完成作品,帶回去與家人朋友分享。

中國結非常困難,要做到每一個結的大小相同,很是考驗功夫。

中國結非常困難,要做到每一個結的大小相同,很是考驗功夫。

  原住民族文化體驗中,南臺科技大學全球經營管理碩士班碩一學生柯建文(德國籍)表示,第一次穿上阿美族族服,對台灣豐富的原住民族文化很感興趣,尤其原住民族舞曲帶給人一種很熱鬧很溫暖的感覺。逢甲大學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班博一學生葉安琳(厄瓜多籍)表示,除了體驗到各種不同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以外,這幾天的活動,更是讓自己了解到,可以從環保的角度去履行地球公民應盡的責任,愛護地球,從自己做起。

首度穿上阿美族族服,讓留學生對台灣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感覺十分新鮮。

首度穿上阿美族族服,讓留學生對台灣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感覺十分新鮮。

撰文/葉秀品、蔡淵轅;攝影/蔡淵轅 林冠羽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