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共學無秒差 泰北清邁慈濟學校三方合作混成教學

  「Why the flying fish caught by a fishing group must be shared among members and cannot be sold?」「It will be controlled not to fish over their needs for consumption.」

  慈大附中的博思學堂中,慈濟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李姿穎老師正以流利的全英文對著眼前慈大附中的同學上課,同學身後的大屏幕上,是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學生專注聽課的畫面,這是一堂創新的課程,透過視訊科技,在花蓮與清邁同步授課,二地學生實體與線上混成學習。

  自上學期起,慈大附中高二雙語班學生即與清邁慈濟學校高二英文組學生展開「國際文化與理解」課程,透過雲端科技,二地同學以英文針對校園生活、傳統文化及特殊節慶、特色景點、飲食文化等主題進行視訊互動分享;更經由小組討論選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規劃志工微行動方案,並於寒假執行,再利用線上共編簡報分享成果與心得。

  本學期的交流則將課程再深化,由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何縕琪教授指導,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1永續城鄉及SDGs14保育海洋生態為主軸規畫課程。第一堂課由慈大英美系李姿穎老師以流利的英語向同學介紹蘭嶼與島上雅美族人(Yami)的起源,並以搶答及小遊戲的互動,協助台泰兩地同學對蘭嶼島的特殊風土人文做基礎認識。第二堂課,李老師則帶領同學認識蘭嶼飛魚招魚祭的傳統禁忌,並透過分組討論及發表,讓學生理解海洋保育的深度意涵。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何縕琪教授表示,在二次的線上共學課程之後,將由清邁慈濟學校的許宛同老師介紹泰北少數民族「甲良族」,而慈大附中與清邁慈中的學生將再針對二地的原住民文化及生態永續議題持續進行探究與分享。慈大附中國際教育處廖逸貞主任特別感恩慈濟大學二位老師對於此次課程的指導與授課,為二地慈中的視訊交流開展新的風貌,也期待兩校同學雖然身在不同國家,但都能對生態保育及環境永續共同盡一份心力。

(撰文:梁曉薇/攝影:黃卉穎)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