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禮」是各國流傳已久的古禮,所謂「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表示一個人從孩童、少年進入了成人自我成熟的新階段。這是一種生命的禮儀,在歷代社會中,通過這個儀式的人,才會被認定為成年人。慈大附中特地為高三同學們,在即將畢業邁向大學前舉行「成年禮」,透過「禮敬、悲、智、願、行」,五大主題的闖關活動,讓他們了解生活的不容易、國際禮儀和慈濟的大愛精神,同時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照顧自己的能力。
迎接高三學生們的闖關體驗課程,是具備慈大附中校訓「慈悲喜捨」素養的「禮敬青春、悲.智.願.行」闖關活動!每個體驗活動都有深刻的意涵與期許。
進入大學及社會後社交場合增多,如何展現得體的禮儀和談吐,使自己增加優勢,讓朋友或合作夥伴心中留下專業有禮的良好印象?師長特別規劃「禮敬青春~有禮真好」國際禮儀課程,期待從影片及實際體驗中了解國際禮儀,並能實踐於生活中。
在災難發生時,慈濟志工扮演著支援第一線消防與救災人員的後勤補給。在物資缺乏的災區,要如何運用手邊僅限的物資,做出一道能溫暖救災人員的胃與心的食物?在「悲~救將香積」這一關,讓學生親自擔任香積志工,體驗慈濟在賑災時,烹煮熱食的精神,瞭解當災難來時,慈濟啟動救災的流程,以及當物資匱乏時,一碗溫暖的米飯是多麼難能可貴。
「智~智力全開」則設計了「金頭腦校園挑戰賽」,讓學生透過圖片猜出校園中的定點,再次回憶高中三年校園裡生活的點滴及走過的每個角落。「轉大人時光」則請學生用三個形容詞寫成一句話,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並和同學們相約明年運動會開箱。
準備成為大學新生人之際,是否計算過大學生活每個月的花費金額,是否了解父母親們辛苦持家的經濟支出狀況?學務主任洪振斌表示,他們無法理解,爸爸媽媽從小到大,到底花了多少心血來養育他們,所以學校透過「願~發心立願」這一關,設計四種家庭收支的模擬情境題,例如大學一個月要花多少錢,讓學生了解每月家庭需要多少支出,覺察父母親養育兒女的辛勞與不易,並藉此活動學習如何節約理財,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最後將心中的感謝寫成卡片,感恩父母與長輩的養育之恩,更許自己一個希望的未來。
「知福、惜福再造福行」,在慈中三~六年的教育,不僅期待孩子們懂得感恩,共期待人人成為慈悲利他、手心向下的實踐者。「行~大愛共伴、希望相『髓』」,透過骨髓幹細胞中心組長的分享,讓同學了解骨髓捐贈之意涵,知道化無用為大用的大愛理念,讓孩子們在成年之時,也能身體力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慈大附中高三成年禮,不只是告別稚嫩,也是成長的開始。高三所有的同學全數通過考驗,陳柏臻同學分享:「證明自己踏上了下一段的旅程,更能夠適應以後未來大學的生活,然後也證明說,自己能夠獨當一面了。」接著就是最重要的成年禮「加冠儀式」,由李玲惠校長與慈懿會代表秀美媽媽給孩子們祝福,慈誠懿德爸媽們為了孩子們精心準備這場加冠典禮,希望孩子們都能感受到慈誠懿德爸媽們滿滿的愛。感恩慈誠懿德會總幹事洪若岑媽媽與慈懿爸媽,準備了花冠、環保資料匣、吊飾及筆送給孩子,期望孩子們能有愛,讓溫暖充滿人間。
撰文/黃千珊,攝影/慈大附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