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醫資系畢業展 結合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科技

  現代人的生活與科技密不可分,尤其是這幾年來,全世界因為疫情進行封城、隔離等,造成生活的重大改變,科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遠距看診、體溫監測等,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舉辦畢業製作展,其中多組同學作品與生活健康相關,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等,掌握個人的健康狀況。

  慈濟大學在疫情期間,為了防疫,設有刷卡門禁和體溫監測系統,而這也帶給同學創意靈感,「校園安全及防疫檢測系統」由王峻國老師指導,林濟棟、李啟銘、張鈺楓同學共同研發,利用攝影鏡頭和溫度感測器,透過運算和AI進行人臉辨識,開發出一款簡易、低成本的安全及防疫智能檢測系統。李啟銘同學表示,人員進入機構時只需以鏡頭拍攝臉部照片,系統就能夠判別是否為該機構成員,在拍攝臉部照片的同時也量測體溫達到防疫控管及增加通行時的效率。整個硬體設備只花幾千元全部由同學組裝,他們表示降低成本可以讓每個入口都設置該機器減少人力,一旦該成員體溫超過標準(37.5度),門就不會解鎖,而若是偵測到非該機構成員,則會發出警告聲音。正確辨識度高達九成三以上。

  偶爾會看到因為運動或是不明原因突然心臟病發作猝死的新聞,有許多更是平時看起來身體健康的人,由於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初期症狀不容易引起患者們注意,如果能夠隨時隨地簡單測量自己是否有心臟異常,就能提醒儘快就醫治療。由潘健一老師指導,黃律濟、雷淯琳、羅少軒、黃堂緯同學所研發的「智慧型心律偵測系統」,有別於傳統的心電圖監視器,該產品輕便,只要將電極片貼於身體兩個點,就可以收集到心律生理訊號並傳到手機,讓使用者可以即時取得心電圖及個人心臟相關資訊。雷淯琳同學表示,這個裝置輕巧方便攜帶,能夠幫助到社會大眾以及心臟疾病病友,記錄自己的心律變化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外,也能使醫護人員掌握病友的個人情況。

  根據資料顯示,糖尿病患的罹癌風險或死於癌症風險都比非糖尿病患高,雖然目前癌症無法根治,但若能早期發現並進行治療,就能大幅提高病患存活率。由莊佳怡、謝冠儀、郭采羚、王家修同學研發,陳光琦老師指導的「糖尿病患罹患十大癌症之風險預測系統」,以台灣常見的十大癌症為主,從全民健保資料庫擷取研究對象之病歷資料,進行預處理、整合,建立模型。糖尿病患者輸入性別年齡,針對不同的疾病風險預測進行互動問答,最後會預測罹患該疾病的機率,提供給患者參考。

  還有強調不可偽冒性與不可否認性外,並能提升數位簽章效率的「植基於物理不可複製函數與區塊鏈技術之電子病歷簽章」,指導老師為李添福教授, 由林毓文,林子晴,陳敬迪,丘宸安同學研發,以PUF技術與區塊鏈技術用於電子病歷與醫療影像病歷之簽章,每份簽章都由獨特性,無法仿冒,未來也可以應用在信用卡數位簽名上。

  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陳光琦主任表示,學生作品以醫療或生活上的應用為主,像是因應covid19衍生的系統,或是疾病預測等,都可以看到同學的用心,作品非常有潛力,加以改進後甚至可以進入市場與產業結合。

(撰文、攝影/李家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