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港市尋蹤 慈中帶學生從自然認識在地變遷

  慈中奇萊山海、港市尋蹤課程 帶領學生從自然環境認識花蓮史地的變遷。

  地方學這幾年已發展為顯學,花蓮慈大附中在國中部彈性課程中,融入地方文史,從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政治變遷等不同脈絡,帶領學生認識這塊土地,日前國中部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從七腳川溪旁的七腳川事件紀念碑開始,認識七腳川部落、吉野移民村、慶修院等處,同時也走訪花蓮市溝仔尾等處,把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地景相結合,用自己的雙眼、雙腳探尋一百多年以來的洄瀾風華。

  花蓮慈大附中的課程設計,延續國小的「砂婆礑山海風」,帶領孩子從己身出發,關心自己與在地環境、自己與世界乃至寰宇,尤其六年一貫課程中,從國中的「奇萊山海、港市尋蹤」,接續到高中的「見學東台灣」。

  這一系列的課程設計,帶領學生從認識周圍環境的自然地理開始,結合歷史發展,乃至於經濟活動變遷,並到現今花蓮市的現況,社會領域老師不僅結合歷史、地理、公民等系統知識,同時也跨領域結合到國文、地球科學等不同領域。

  日前,社會領域老師帶國一學生進行的「奇萊山海」課程,學生從七腳川溪出發,不僅造訪七腳川部落,初步了解七腳川事件,讓他們對於這各在大山腳下的部落有更深刻的認識,接著前往吉安鄉慶豐「吉野移民村」。這裡在連續兩任鄉長的努力下,從一片荒廢的營區,變成開闊的「好客藝術村」。

  在好客藝術村這邊,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閱讀「拓地開村記念碑」,認識日治時代吉野村移民之始,同時前往慶修院,認識百年前吉野村的信仰中心,在這段旅程中,遙想百年前吉安風華。

  國二學生的腳步,以溝仔尾為中心,結合歷史、地理、經濟等不同面向發展,讓學生了解溝仔尾從十九世紀的清朝中葉到廿一世紀的現代,從花蓮的經濟、政治中心,到一度因交通樞紐轉變而沒落,直至華麗轉身為花蓮香榭大道。

  學生們除了探訪溝仔尾老社區外,他們也在海邊看到「洄瀾灣」的由來,歷史老師透過實際地景,讓孩子們看到早期船舶停在南濱外海,透過小舢舨將各種貨物運到花蓮溪口,再經過臨港線鐵路,將貨物集中在溝仔尾(舊花蓮車站),隨著花蓮火車站遷移、臨港線沒落,政治、經濟模式隨時代轉變,溝仔尾風華也逐漸凋謝。

  許多學生表示,過去從來沒聽過「溝仔尾」這個地名,透過這次踏查,他們像經過一場時光之旅,穿越溝仔尾的百年時光,也對於花蓮港市百年發展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撰文/戴雯皓;攝影/慈大附中提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