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十七日,「醫療管路固定結構」及榮獲第75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的「防針扎及具收納的針頭構造」正式專利授權!由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建名集團暨昌辰鑫生醫總裁林傑茂共同簽署,讓二項發明正式進入商品化階段,不但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更嘉惠臨床照護病人。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防針扎及具收納的針頭構造」和「醫療管路固定結構」,都是護理系師生在臨床發現問題,進而研發出產業需要的解決方案。建名集團暨昌辰鑫生醫總裁林傑茂表示,會盡最大的努力來完成,務必做到安全有效、零風險,並符合醫材法規要求的產品,爭取盡快上市,減輕醫護人員的壓力。
建名集團暨昌辰鑫生醫董事長林南光表示,慈濟科技大學的研發團隊(研發長林祝君、實習指導老師張皓雯、護理系碩士班學生陳筱君、楊文吟、劉君薇、李雅雯、謝怡琳),都是擁有臨床經驗的護理師,也更能發現使用中的醫療器材相關缺點。所以,只要控制成本,再加上些許微調,就能以商業的角度造福社會人群。
防針扎及具收納的針頭構造
針扎是全球醫護人員重要的職業傷害之一。其中,又以護理人員的發生率最高。由於臨床工作量超載、經驗不足、操作程序不當,以及不良的針具等,都會導致護理師在抽取藥物、提供藥物和棄置針具時,發生針扎。
「防針扎及具收納的針頭構造」,採縮短針頭和增加針頭收納裝置。藉由針頭運用角度、長度、空間的設計,提供護理師在備藥時、給藥時、給藥後的全面性針扎防護。操作過程,不使用單手回套針頭蓋、不反覆接觸針頭、降低針頭裸露次數、備藥後可安全收納針頭。
「醫療管路固定結構」
重症病人為了維持心肺循環,護理師會置放氣管內管,並外接呼吸器。尤其,躁動的病人會加以放置口咬器,避免病人咬住氣管內管,影響供氧。而鼻胃管則是在需要灌食、灌藥或引流時使用。
然而,臨床上採用宜拉膠布及棉繩綁帶方式固定,容易導致病患皮膚壓傷、管路滑脫、照護不便及危害安全等。市面上使用的管路固定裝置,也只適用於成人,或只能單管固定,無法一體適用。管路無法移位固定,更造成護理照護不便。
「醫療管路固定結構」除了使用在重症病人,也提供口腔癌病人二種氣管內管(由口、鼻)置入,鼻胃管、及口咬器固定的功能。螺旋可控式口咬器可依病人情況,進行咬合深度的調整及卸除,讓護理師進行灌食、抽痰等照護措施,能更方便的進行管路更換,避免病人皮膚撕除傷、管路滑脫、照護不便及危害安全等。
撰文/蔡淵轅、葉秀品;攝影/蔡淵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