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撒固兒部落 慈大多元文化創新教學

        為理解原住民部落文化、提升多元文化素養,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李雪菱老師開設的「多元文化與家庭」,於課程中後期帶領大三、大四的學生進入部落接受田野工作的培訓。三十位學生分成六組進行不同主題的田野工作,包括:體驗鐵刀裁切竹子、編織竹條、到野溪放竹網、認識野溪生態與捕魚傳統文化,還有的同學則負責木炭生火、採集香蕉葉與野菜、在戶外廚房烹煮食物等,最後大家一起享用自然農法作物,感受原住民的共食文化。

        撒奇萊雅族撒固兒(sakul)部落就位於慈濟大學人社院車程五分鐘之處,但大學生對此卻非常陌生,這次是多元文化與家庭課程第二次的田野踏查,由Luma'80工作坊的四位業師帶領,業師們很珍惜大學生前來體驗,他們期待能將「文化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文化」的精神融入活動中。業師李逸偉在成為撒奇萊雅媳婦後,深刻感受到身體力行對於下一代認同族群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他與李雪菱老師從寒假就開始設計了這次多元文化田野課。

        活動中,三位青年業師分享了他們的部落知識,不老(業師的撒奇萊雅族語名)表示:「我們一點一點地拾起過去的文化片段,將這些美麗的文化實踐在我們的生活、身體、生命中,讓文化不只是靜靜躺在文物館裡的物件,而是在季節的循環裡,真正存在於我們周圍的日常。」對部落青年而言,長者的經驗與文化底蘊的延續是刻不容緩的,也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文化保存運動。一群來自Sakul的青年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回返傳統文化的「家」,同時也再創新文化的「家」。參與活動的人發心系大三生胡靜螢在課後分享了她的「異文化體驗」。明明是尋常看見的溪水,但透過業師的指導與解說,她才看見原住民文化的深度和智慧:「我們去的水位頂多到我的腳踝,捲起褲管就可以!放竹編時,我聽到業師分享了土地與原住民的關係、撒固兒(sakul)部落族人的歷史故事,我深刻覺得確實要親身體驗。」午後的田野時光,幾度大雨,真的是知識的「洗禮」,但大雨並未澆熄大夥對體驗多元文化的熱情。「這場雨讓我們這組變得真的很狼狽。」學生說。活動結束後,滿桌都是食農組的成果,大家一邊享用部落野菜湯、糯米飯與烤物,一邊欣賞竹編組的作品。

        透過這次的多元文化田野課,慈大人發心系的學生們看見青年業師對傳承耆老文化的用心,學生也受到了觸動。李雪菱老師也引導參與課程的印尼、越南、香港、馬來西亞外籍生,以及來自台灣的客家、漢人與母親是東南亞新住民的同學想一想:「會怎麼介紹自己的國族文化呢?」這次的學習讓大家對文化認同有更強烈的探索動機,也意識到文化傳承與保存的重要性。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將繼續致力於提供學生多元文化的學習機會,培養具備多元文化素養的人才,透過與部落的合作與交流,學生們將有更多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不同族群的文化,拓展視野,並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撰文:慈濟大學

圖:李逸偉、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