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慈中辦理性教育講座 性別教育向下扎根

講師介紹愛情三元素,並說明之間的交互作用與火花。

  性教育不應是青春期的禁區,而應成為青少年認識自我、尊重他人、學習愛與被愛的起點。為回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真實需求,臺南慈中於5月23日舉辦「愛的進行式」性教育講座,邀請社團法人台灣愛之希望協會陳境琳社工擔任主講人,分別針對國三與高三學生進行兩場年齡分齡、內容適性的演講活動。

學務主任為性教育講座開場,勉勵同學做好準備,不要害羞與逃避。

  活動一開始,學務處棋竹主任以生活化語言開場,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高三場次中,棋竹主任點出:「上了大學除了面對學業、社團與打工,還會有一門名為『戀愛』的學分等著大家。」藉此提醒同學在學業之外,也要為情感與人際的成熟預做準備。而國三場次則以傳統教科書的「第十四課」為引子,說明過去性教育常被跳過、淡化,鼓勵同學正視身體與性相關議題,不再害羞或迴避。

講師引導同學認識性別與性的課題。

  講座主題涵蓋多元性別、愛情三角理論、戀愛中的情緒處理、性行為的選擇與保護、愛滋病與性病防治、網路交友風險等多項重點。陳境琳社工以輕鬆活潑、深入淺出的方式,透過實例與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在愛與性中該有的尊重、理解與責任。高三講座強調戀愛與身體自主的倫理,並引導學生思辨:「激情很強,代表準備好發生性行為了嗎?」、「沒有性行為的戀愛,還算是真正的戀愛嗎?」學生在笑聲中也認真反思自身價值觀。

講座中破解關於愛滋病的迷思。

  國三場次則聚焦青春期身體變化與月經教育,介紹第二性徵、保健用品、月經迷思破解、性別友善校園等內容,也談及情感界線與身體自主權。許多學生第一次了解到,戀愛的樣貌與性別傾向有很多種可能,每個人的感情經驗都值得被尊重。

  活動後,學生反應熱烈。夏同學分享:「講師很幽默,讓我們知道拒絕性行為是可以的,也不會破壞人際關係。」鄭同學則說:「講師提到的愛情三元素──親密、激情與承諾,我覺得理想中的愛情應該三者兼具。」陳同學則提到:「講座讓我學到很多以前沒聽過的詞,也更了解自己在情感上的不足。」張同學表示:「透過這場講座,我更能從多元的角度看自己與身邊的同學。」國三的郭同學與許同學則回饋:「原來有人是男女都會喜歡,也會因階段不同而變化,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

講師引導同學思考常見的愛情難題。

  本校持續推動性別平等與健康教育,透過這類講座打破對性教育的刻板印象,讓學生在安全、尊重的環境中探索與學習。臺南慈中未來也將持續與專業團體合作,讓「愛的教育」不只是單堂課程,而是生命成長的一部分,陪伴學生成為在情感中有知識、有勇氣、有選擇力的現代公民。

棋竹主任感謝講師陳境琳為學生帶來精采的性教育講座。

撰文/王美雅;攝影/王詩芬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