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能可貴 慈中國三生轉大人 畢業前充實自我

「南能可貴:府城少年轉大人」的課程或許會有更多可能,這場專屬於國三同學的戶外教育課程剛落幕,孩子們對未來的想望才正開始,從更深入地認識並愛上這片土地開始,並在學習中體會成長的意義,對未來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規劃及期許,這才是真正「南能可貴」的轉大人初體驗。

       朝陽烈烈,薰風習習,府城的風吹拂著即將畢業的孩子臉上,今天就要出發前往台灣文學館的心情,著實是雀躍的,台南慈中的孩子,完成會考階段性任務後,仍然分秒不空過,在國文科老師的陪伴下,共同參與了 《南能可貴:府城少年轉大人》議題素養教案研發計畫中,特別為國三學生設計的國三戶外教育之「尋找•書寫臺南故鄉情」活動,全程在館方專業導覽老師的引導下,合作成就了一場美好的文學盛宴。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南州廳,落成於1916年,在歷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的擘畫與支持下,迭經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兩任主任及同仁之努力,自1997年開始進行修復整建工程,2003年10月17日,遙念蔣渭水等先賢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之精神,「國立臺灣文學館」選定此日正式開館營運。營運18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21年10月17日正式升格為中央的三級機構,成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也是屬於台南在地的重要文學養分所在。

國三同學專注聆聽導覽老師專業用心解說,重新感受台灣文學館展覽當中的文學與文化之美。

       台南剛經歷了建城400年的美好餘韻,考完會考後的這個時刻,正適合南慈中的學生親炙在地風華,親自探索領略臺灣與臺南的歷史,了解土地上的故事,認識自己的家鄉。即便人就身處這片土地,卻未必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接觸,因此特別由南慈中國文科老師與文學館館方接洽規劃,媒合了這次可以好好領略專屬台南的文學天地,經過館方的安排,本次活動主要參觀「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與台灣文學館建築之美,國三和氣陳同學表示:「雖然我不是台南人,但透過這個活動,也讓我一同體會到這屬於台南古城的文化,感覺很有意義。」

       國三善解國文任課張善治老師表示:「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投入其中,主要原因來自於課堂外的學習是自然而然、自發性地想去了解,這是老師們樂見的。這趟旅程不論是在文學館裡的各種展覽,或是過程中的風景,都是屬於孩子們畢業前的美好回憶。」活動時間不長,意義卻很深遠,學習不會因為畢業而中止,反而讓人更有動力。國三的孩子在活動後想著的是,未來直升上高中部後,還想要參加更多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反而消弭了許多畢業前的擔憂。

       國三同學專注聆聽導覽老師專業用心解說,重新感受台灣文學館展覽當中的文學與文化之美。

台南慈中國三師生在最有建築美感的台灣文學館內,感受歷史文學氛圍之美。

       整個常設展內的展區分成「注意,你已被文學包圍了」、「始動,島孕育的 ‧ 與海帶來的(~1895)」、「立志,文明開化的夢與傷(1895~1945)」、「跨越,窒息年代的游擊戰(1945~1980)」、「爆炸,每個人都飆出高音(1980~2000)」、「____,寫我們一起的未來」等六大主題區,國三善解班全程專心聆聽、態度誠可嘉的徐同學,獲得導覽老師的肯定,獲得了現場抽文學籤詩的的機會,從抽到的籤詩當中感受到文學其實是很貼近生活的體驗。國三包容班林同學表示:「之前就有參與到國文科老師舉辦的一日文學營的活動,有過走讀府城的經驗,當時就覺得台南的文學其實很值得再多加了解,這次的活動讓我更了解府城的文化,在導覽員的解說下,我學到了府城的文學、歷史與文化,更感受到專業到覽老師帶我們看見更多我們不知道的台灣文學館。」國三包容國文任課莊仁傑老師表示:「非常感恩國文科與台灣文學館的合作,促成這次精巧美妙的小型戶外教育,讓考完會考的國三同學在放鬆之餘,仍持續吸收新知。」文學之於孩子是可以產生不同連結的,這就是學習最好的樣態。

文學的接觸應該是自然而然的,台南慈中國文科老師和國三同學們都很享受這段小旅程。

       「南能可貴:府城少年轉大人」的課程或許會有更多可能,這場專屬於國三同學的戶外教育課程剛落幕,孩子們對未來的想望才正開始,從更深入地認識並愛上這片土地開始,並在學習中體會成長的意義,對未來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規劃及期許,這才是真正「南能可貴」的轉大人初體驗。

(撰文:張瀛鐸 / 攝影:台南慈中國文科)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