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物治機器人培訓課程 培育科技素養物治人才

外骨骼機器人穿戴操作考核前講解

  在人工智慧(AI)技術日新月異、智慧機器人在各大產業中逐漸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醫療與復健領域中更是展現其潛力與價值。為使學生緊跟科技脈動,拓展專業視野,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於2025年6月6日及20日舉辦「外骨骼機器人臨床應用與操作培訓課程」,透過先進人工智慧功能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的理論與實作整合教學,深化學生對智慧醫療的理解與實務操作能力,展現慈大物治系在科技與臨床教育的堅定決心與執行力。

  本次課程特別引進結合人工智慧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並邀請具備臨床實務與產業經驗的專業講師,帶領學生進行機器人穿戴、參數設定、進階調整與臨床應用分析。課程內容循序漸進,從基礎操作到應用策略,涵蓋各類病症與復健階段之應用策略,使學生能從操作技巧延伸至臨床評估與專業判斷的實務能力。

外骨骼機器人穿戴操作考核,與應用於深蹲訓練動作。

  本次培訓對象為慈大物理治療學系全體學生,課程前兩週即安排線上教學影片,讓學生預先了解機器人結構與基本操作流程。6月6日首次進行穿戴操作考核,33位學生參與評量,需通過筆試後,在限時8分鐘內完成正確穿戴與參數調整。最終共有30位學生順利取得官方認證證書,展現其進入智慧醫療領域的潛力。6月20日進階課程聚焦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講師透過模擬個案、分組討論,引導學生依據病患狀況調整調整參數與設定動作模式,強化其邏輯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不只是操作員,更能成為具有臨床敏銳度與創意思維的智慧醫療人才。

外骨骼機器人穿戴操作考核,與應用於深蹲訓練動作。

  本次課程亦展現系所推動「跨年級垂直學習」的教育創新。特別安排兩位於先前課程中通過考核並取得證書的大一學生戴正長與林佑軒,擔任實作練習助教,主動協助學長姐完成至少三次操作練習,分享自身經驗並協助排解操作難點。透過教學相長,他們不僅鞏固技能,更培養出教學與領導潛能,展現學生主動學習與回饋社群的精神。

  課程結束後,學生反應熱烈,普遍認為實作操作與助教協助大幅提升學習成效。有學生表示:「以往只能從影片或簡報中認識這些機器人,這次能實際操作並感受每項參數的影響,對未來臨床工作有極大幫助。」不少學生也認為,此類課程對於從事復健醫療、輔具研發或智慧醫療產業皆具高度實務價值,讓他們在學階段即掌握市場趨勢與職場所需。

外骨骼機器人穿戴操作考核一景

  此次課程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在專業教學與科技應用的整合實力,也突顯學校持續朝「實作導向」與「科技融合」的教育方向邁進。未來也將持續引進新興醫療科技,結合產業與臨床專家的力量,打造跨域學習環境,協助學生提前接軌業界,打造具競爭力的職涯藍圖。

  面對高齡化社會與智慧醫療浪潮,慈濟大學將持續培育具備臨床敏感度、創新思維與科技實作能力的物理治療專業人才,積極爭取資源、拓展實習與交流平台,鼓勵學生勇於挑戰、主動學習,攜手打造連結教育、產業與臨床應用的典範,邁向更智慧、慧、更有感的人本醫療時代。

外骨骼機器人於實際臨床上的應用模式與情境分析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