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不再侷限於書本與講堂,而是在異國他鄉的親身實踐中被重新定義——慈濟大學相信,學習的深度來自於行動與共感。7月7日至20日,慈濟大學人文傳播暨社會科學院許峻嘉院長帶領,來自國際數位媒體科技學士學位學程、傳播學系、東方語文學系、經營管理學系與學士後中醫學系12位學生,前往印尼雅加達見習交流,他們以雙手投入志工服務、以真心擁抱文化差異,在與苦相遇的每一刻,看見愛如何穿越語言與國界,也在行動中體悟何謂真正的「慈悲喜捨」。
在這段見習旅程中,學生不只是旁觀者,而是走入人群、與苦同行的實踐者。7月8日至7月11日師生們除了參訪印尼慈濟四大志業,瞭解慈濟在印尼的緣起與發展,也前往Kosambi 回收站及PIK慈濟回收站親手分類回收物、參訪巴美拉鎮垂直住宅及物資發放、參與房屋援建和Andalusia護理學院師生互動交流等行程,走進扶困社區,也走進居民的生命故事中。當油漆一筆一畫地刷上新屋牆面,他們刷的不只是色彩,更是居民重新出發的希望;當物資送達感恩戶手中,他們傳遞的不只是米糧,而是看見與被看見的溫柔。
慈濟在印尼,不是單點服務據點,而是一種系統性、永續的善意流動。傳播學系二年級學生莊紫瑄分享:「透過參訪慈濟印尼分會、大愛電視台與慈濟醫院,從媒體、醫療與志工組織中,看見慈濟如何以人為本、用故事喚醒社會良知、用行動實踐整全照顧。」來自經營管理學系四年級的簡翊丞同學則表示:「在印尼靜思堂,見證紅溪河整治與大愛村交屋,感受到慈濟用行動化解排華衝突,令人感動與敬佩。」這些體會,也讓學生對「人本醫療」、「媒體責信」、「社區賦能」等抽象概念,有了真實的感動與理解。
文化的差異,未曾成為阻礙;反而透過Andalusia護理學院的交流、傳統舞蹈的教學、手語歌的互動,讓慈濟大學的學生從中學會以尊重與傾聽作為語言,在「異」中尋找「同」,在彼此眼神裡,找到共鳴與力量。
這不僅是一趟服務學習之旅,更是一場重新定義「助人」與「被教育」的歷程。見習的師生們看見苦,生起悲心;走進貧,種下福田;也在他人的需要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慈濟大學始終堅信,真正的教育,是在學生「動身」之後,啟動「動心」的改變。這次印尼見習交流,不僅將慈濟教育的精神落在土地裡、長在生命裡,也悄悄在年輕學子心中,種下改變世界的種子。
(撰文:何詠綸/照片:莊紫瑄、陳筱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