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外孫」跨海傳情 慈大附中以愛連結新馬

1.孩子們以「大地和風」的武術暖身開場,眼神不時關照身旁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也

  2025年7月2日至9日,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含小學部)與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共42位師生,展開為期八天的新馬國際志工修學課程。此次不只跨國學習,更實踐國際志工行動,秉持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走入馬六甲的長者學堂與吉隆坡的銀禧老婦院,與當地長者互動交流,讓學生們在服務中學習謙卑與關懷,這份愛與陪伴不僅跨越千里,也跨越了語言與世代的隔閡。

2.孩子先示範窗花的摺紙方式,接著爺爺奶奶們自己動手摺紙與繪圖,爺爺對臺灣來的外孫

  志工服務首站來到馬六甲慈濟分會的長者學堂,為了讓爺爺奶奶動起來,慈大附中雲詠主任及孟芬老師也化身為「阿詠及阿芬」,帶著來自臺灣花蓮及泰國清邁的外孫,以「大地和風」的武術暖身開場,帶動爺爺、奶奶起身做運動。孩子的眼神不時關照身旁的爺爺、奶奶,以滿滿的鼓勵彼此激勵,爺爺、奶奶也笑著跟著動起來,動作不知不覺也變得輕盈。接著祖孫合作製作窗花作品,邊聊天、邊分工合作畫線、剪紙,最後寫上好話靜思語時,發現爺爺奶奶臥斧藏龍,很多爺爺奶奶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一位學生分享:「一位阿嬤原本很安靜,但我主動開口後,她竟開心地聊起自己在馬六甲長大的故事,還說:『今天有人陪我說話,我真的很開心。』那一刻我感受到陪伴的力量,也明白真誠的傾聽就是最好的禮物。」

3.慈中雲詠主任與孟芬老師化身為阿詠與阿芬,帶著孩子與爺爺奶奶互動,就如三代同堂的

  是什麼樣的思念讓人牽腸掛肚?又是什麼樣的滋味令人年年期盼?一首〈甜蜜蜜〉牽起這段跨越千里的祖孫情緣。慈大附中的孩子們跟隨校長十多年來的足跡,相隔一年再次踏上前往吉隆坡銀禧老婦院的旅程,與婆婆們一同做環保、聊天、唱歌,開心地扮演「一日外孫」。「一段故事,一份連結」,孩子們與婆婆聊天、話家常、玩遊戲,重溫一年一會的溫馨時光。孩子不曾忘記與婆婆們約定的「外孫團員飯」, 「一碗炒米粉,滿滿人情味」米粉是孩子們從臺灣一路上飄洋過海小心呵護手提過來的,雖然行李箱很輕,但卻裝滿了沉甸甸的心意,搭配當地慈濟志工團隊的好手藝,一聲「上菜」孩子們恭敬的為阿嬤們獻上一道熟悉且美味的「新竹炒米粉」,這是慈大附中精心為這場團聚餐獻上的心意。

4.一 曲〈甜蜜蜜〉牽起這段跨越千里的祖孫情緣,孩子和老婦院的婆婆們共同歡度上午美

  香氣四溢的米粉一上桌,長者們露出驚喜與滿足的神情。為了讓阿嬤們吃得安心、開心,同學們時時為阿嬤添菜,也陪阿嬤聊天、唱歌。有學生回憶道:「有些阿嬤雖然不太說話,卻會緊緊握著我們的手,那種溫度讓人難忘。原來簡單的陪伴,就可以讓人感受到被愛與被記得。」小學部李明瑞感動的分享:「奶奶非常投入剪刀時頭布及抓烏龜的遊戲中,她說二胡、舞蹈、國術、笛子都是中華文化,希望我們學習傳承文化,她也鼓勵我多閱讀、多學習,有機會到世界各國看看。奶奶這種認真參與活動且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份跨越世代的祖孫情誼,成為當日最溫暖的交流語言。留下的不只是互動的影像,更是彼此心中最深刻的「愛與關懷」身影。

5.孩子們與婆婆玩遊戲、話家常,重溫一年一會的溫馨時光。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表示:為期九天的新馬國際修學團,除了完成跨越四國六校的共學,更進行兩場長者志工服務,這樣緊湊的交流學習與志工服務,除了是孩子「自律與尊重」人文素養的展現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志工們一直是孩子們最佳的習典範。感恩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及雪隆當地的慈濟師兄師姐們全程陪伴學生,讓師生們感受到如家人一般的關懷。

6.李玲惠校長帶來臺灣「外孫」寫的卡片,暖暖問候。

  不論是校際交流、城市探索或是志工服務,都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從生活的食衣住行都為大家設想,也想把當地最特別的文化、美食都讓師生們體驗,用身體力行詮釋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孩子們也分享:「我從師姑師伯的身上看見真正的慈濟精神,他們的陪伴讓我知道,志工不只是活動,而是一種態度與生命價值。」滿滿的感恩在心,也期許自己成為能為別人付出的人。

7.孩子細心的婆婆們夾米粉、添菜,讓婆婆嚐嚐來自台灣新竹米粉的好味道。

  這一趟國際志工修學之旅,是一堂堂最真實的人文課,也是一場場走進人群的深度學習。學生們在跨世代的對話裡學習欣賞彼此的特長,更學會同理與尊重,用一顆願意付出的心去理解這個世界,透過長者志工服務,發現到「原來,陪伴不需要華麗的表現,只要一顆願意傾聽與關懷的心,就能帶來溫暖與力量。」慈大附中也期許學生們將這份在異地萌芽的愛,延續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成為帶動善與美的菩提種子。

8.慈中新馬國際修學團感恩海外師姑師伯的陪伴,讓師生們感受到如家人般的照顧與關懷。

撰文/張晴芳、蘇秋碧;攝影/許政雄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