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活便利,但若遇上大規模或長時間的災難,當自來水與電力無法供應時,每個家庭與社區該如何自保,確保基本的生活需求?慈濟大學積極推動「韌性防災」教育,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培養民眾在災害來臨時維持基本生活品質的能力,建立面對環境挑戰的行動力。
慈濟大學於7月23日至24日舉辦「韌性防災×堆肥工作坊」,規劃一系列實用課程,包括防災觀念與再生能源基礎介紹、環境監測設計方法介紹、生物多樣性堆肥製作、以及乾濕分離無水廁所設計實作。講師包含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陳怡嘉副教授、慈濟大學永續暨防災碩士學位學程邱奕儒教授、永續發展辦公室江允智主任、USR特聘業師Tobias,以及柯雅淳專員,透過基礎理論與實作,帶領參與者掌握應對災難的實際技能。
東華大學陳怡嘉副教授分享,太陽能板在每天10點至14點期間發電效率最佳,若搭配蓄電池使用,即使在夜晚或停電時,也能持續供電,應付基本照明或緊急用電需求。
「DIY乾式緊急堆肥廁所」是本次工作坊一大亮點。邱奕儒教授指出,在日本的防災背包準備中,還包含攜帶式簡易便器,就是要解決災後排泄物可能造成的傳染病傳播問題,但台灣缺少這一塊的宣導,學會製作折疊式乾濕分離防災堆肥廁所,平時放在自家的陽台洗衣機旁邊,就不用怕上廁所的問題,還能控制疾病傳染與臭味。
學員們發揮創意,將農場裡廢棄的空桶、課桌椅、角鋼及木材等循環再利用,自製環保又實用的行動式乾濕分離的乾式馬桶。運作方式是讓尿液進到排水管,而糞便排泄物另外置於有通風管的空桶,上完廁所後加入米糠、枯葉等,再把蓋子蓋好味道不會散出來,經過簡單的設計與發酵,最終還可作為果樹類植物的肥料。學員陳秀玉表示,因為自己也有務農,所以就地取材外,最後還可以變成肥料,覺得是一舉數得。
也有學員自己到大賣場買材料製作屬於家庭的乾式廁所,剛升級為二寶爸的學員許博勛表示,萬一災難發生,除了避難包外,也要考量到排泄問題,並將珍貴的民生用水好好分配使用,這是他來學習乾式廁所的主要原因,他特別選簡單的材料,只要用束帶,美工刀等身邊找的到的工具,就能做一個簡易的防災廁所。
此課程同時於花蓮在地社區碧雲莊舉辦,參與民眾發揮創意,製作專屬於自家使用的乾式廁所,學員陳先生表示,他平常就熱愛動手做,能利用家中閒置物品製作實用設備,又能學習災害應對新知,收穫滿滿。
慈濟大學期盼透過韌性防災教學與推廣,不僅提升校園與社區的防災能力,也能引領民眾正視環境變遷下的挑戰,共同打造一個永續、低碳、具備災害韌性的生活環境。
撰文、攝影/李家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