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下過雨後,在熹微的晨光中,慈大附中師長及慈懿會爸媽以整齊的隊伍,在合心共識營第二天的尋根之旅,回到慈濟人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親近上人和精舍師父,除了回歸一念清淨心,迎接新學期新氣象,也讓慈中小幼的老師們深入了解靜思法脈精神和慈濟志業的脈動,進而提升教學能量,走向共知、共識、共行。
「沒有過去,哪有現在?」上午第一節由德淨師父訴說「慈濟一甲子:信願行的實踐與承擔」。慈濟已經邁向60年,上人以慈善為根本,帶領無數志工肩挑重擔推展四大志業,期盼弟子能舊法新知,追溯慈濟宗門成立因緣,清楚靜思法脈精神理念。
德淨師父也提醒老師們:教育志業是讓生命有希望,能啟發孩子的良知和良能,為社會國家培育人才。但當全球教育正夾在快速變化的世界,價值迷航的挑戰與緩慢調整的制度間,又需要跳脫知識快速更迭、學習動機不足、社會價值衝擊與家庭教育弱化、科技衝擊與AI挑戰等困局,身為教育者必須跳脫困局,看清現象的本質。那老師的定位在哪裡?上人說不要怕談宗教、談佛法,正確的信仰和認知非常重要,在傳授知識時能運用調伏力和引導力,那麼孩子面對外境自然擁有抗壓力。上人期勉慈濟老師成為教「心」的老師,用心將智慧和愛付出給學生,啟發學生,成就身心健全的完整人格。
第二節課則由慈濟教育志業王本榮執行長分享「腦的發展與愛的教育」。王執行長說大腦的發展是先突飛猛進,再雕琢成型,70%的腦部是出生後因應環境變化,透過後天經驗學習發展而成。因此,孩子的學習黃金期就交在我們手上,顯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青春期是腦的雕塑期,對同儕、自我感會發生很大變化,如何照顧好孩子的心智與身體、關懷他們的思想與情緒,就需要愛的教育,能為他們帶來信任、希望與幸福。慈濟的人文教育就是愛的教育,重視生活教育與態度,指導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而AI時代的教育愛,更是引導學生與AI共創形成新能力,老師要引導創意、鼓勵反思,教出不被AI取代的人才,著重教導學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教育能翻轉生命!」第三堂課由慈大附中前任校長,現任慈濟教育執行長辦公室顧問李玲惠分享每年學校的國際修學服務,把從「學」到「覺」的路線鋪到不同國家,將孩子帶到全世界。在海外志工服務的歷程中,看見慈濟真實法的力量,看見慈濟世界帶來的真善美,讓孩子知道:當有人離不開偏鄉,慈濟人就自動走進他的苦難中。
李顧問在擔任校長期間走入泰北的廣華學校、滿嘎拉村、回賀村,再到印尼北雅加達的扶困村,最後來到佛陀的故鄉——尼泊爾,看見簡陋的教室,因為沒有椅子,孩子只能站著上課,溫度高達35度卻沒有電扇,孩子費力的抄筆記,但是黑板上卻沒有燈。一念慈悲心讓慈濟開始了藍毘尼教育計畫,積極家訪,讓每一位輟學的孩子有機會就學,發放物資並幫補餐費照顧孩子的營養,在食衣住行的生活中帶入人文教育,更推動燈塔學校教育計畫、成立人文種子學校,讓慈濟人文和教育希望工程,如燈塔般引航無數學子的慧命。
下午是老師們最期待的「與精舍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德佩師父鼓勵老師們將精舍視為自己的家,常回精舍尋找答案,尤其在工作繁忙時,許多迷惘會迎刃而解,並應以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德慶師父則強調「行善、行孝最重要」,指出當前社會「利益掛帥」導致的偏差,例如詐騙集團,應回歸「真善美」精神。德英師父分享了在台東培訓時,僅靠五六位老師堅持每週末課後輔導的經驗,鼓勵老師們「只要一個人發心就可以堅持,這樣的氛圍會擴散影響」。德澍師父則引述阿肥老師的經驗,提及並非所有人的求學經驗都順遂,人生會遇到貴人引導,而現代社會多元探索的機會更多,這些經驗都不是「冤枉路」。德勱師父鼓勵老師們「多投入就會看見人間之苦」,強調唯有身體力行,當自己親身體驗後,分享時才會更有深度,更能收攝人心。
最後,幾位教師代表在「溫馨座談時間」跟上人分享自己與學生的學與覺, 陳昶伶老師分享從牽著自己孩子的手到牽起一群孩子的手,勇於傳承。周秋菊老師則分享將靜思語融入兒童英語劇教學的歡喜與感恩。江炳宏老師回顧自己的慈濟路,從成長於慈中時的嫌棄校規,到畢業回母校任教後方懂珍惜與同理學生。黃文怡老師分享慈中與美國緬因中央中學的雙聯學位交流,即使在自由的西方國度,仍溫柔堅持學習態度與手機使用規範。林惠瑩組長分享美國加州遊學團,看見青年參與公民議題的力量。吳思寰主任分享泰北國際志工服務經驗,用生命影響生命,也看見在異域堅守華文教學的菩薩身影,並實踐「SDGs」之永續理念。賴彥男組長以「捨我其誰」的態度前往新馬國際修學,不畫地自限,珍惜當下,看見生命的韌性。謝孟芬老師則分享在新馬國際修學中的城市探索與國際移動力。
證嚴上人開示中指出,人生在世無常,社會充滿競爭,容易讓人心生苦惱,並因煩惱累積而陷入無明苦難。然而,上人期勉大眾應激發向善的力量。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體現「菩薩行」的精神,將「愛」作為教學的核心。上人強調,老師們應運用真誠的愛與智慧,而非僵化的規範來啟發學生,讓孩子們能在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中,自在展現其天真與良善。老師對學生的付出,應是一種無所求的愛,不同於父母親帶有的期望,這份無私的愛能讓孩子學習到人生的快樂與成就。透過「修心」引導學子轉化生活習氣,成為一個端莊、充滿喜悅,並懂得愛人愛己的實踐者。
透過深入的法脈精神闡釋,結合科學與實踐的教育理念分享,以及師長們與精舍師父的智慧交流,慈大附中合心共識營第二天不僅提升了全體教職員對慈濟教育精神的理解,更凝聚了教育共識,激勵大家以智慧與愛,共同為學子的健全成長與未來發展而努力。
(撰文/林惠瑩、尤詩涵,攝影/許家翔、黃裕倫、吳思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