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淨零轉型的路上,自然力不該只是被保護,更應成為主動出擊的永續夥伴。「秀林鄉竹產業永續發展論壇」八月二十九日於太魯閣遊客中心舉行,由慈濟大學USR教學研究中心與秀林鄉公所共同主辦。論壇匯聚產官學界與地方社區超過70位代表,從農友生命故事、產業實踐到淨零策略,共同探討竹子如何成為文化與永續並行的新契機。
秀林鄉鄉長王玫瑰表示,目前竹林面積已由三、四百公頃銳減至百餘公頃,但是竹子快速生長、固碳能力強,是秀林鄉內最具潛力的資源。未來要將竹林提升至「碳匯經營」,讓地方兼顧環境守護與經濟發展。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表示,慈濟未來將持續推動低碳農業、竹林經營與社區產業,並結合健康促進的經驗,協助原鄉社區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慈濟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主任江允智指出,竹子在秀林鄉不僅是筍產或工藝,更是文化、碳匯與青年返鄉的整合平台。相信這場論壇不只是一次討論,而是秀林鄉邁向永續發展的新起點。
農友田年玉把竹子暱稱為「老朋友」,回憶兒時挑筍叫賣的經歷,並分享如何轉型推出筍乾、辣油等加工產品,以及推動「竹筍體驗」,結合傳統產業與觀光教育。大同社區農友張隆福談到,每天清晨揹著50斤箭筍下山的辛勞,以及山豬破壞與宅配挑戰。但是,他仍強調,竹子不只是經濟來源,更是建屋材料與文化根源。同時,論壇也呈現文化振興與跨族群交流。基地文化執行長柯哲瑜指出,禁伐補償政策改變了族人與土地的關係,他帶領太魯閣族長者透過竹藝課程重新找回與土地的情感連結,因為「每一根竹子都是家族的榮耀」。來自新竹賽夏族的企業家趙先生對竹藤工藝師鄭浩祥的分享表達肯定,認為從卑南部落文化發展竹工藝的實踐,與賽夏族推動傳統工法的努力相呼應。
在「竹林碳匯新契機」場次中,林業試驗所退休研究員林裕仁博士提醒「有碳匯,不代表就有碳權」。他介紹「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方法學」,將竹子的生長量與收穫產品納入追溯系統,確保數據可靠,未來才有機會將竹子的碳匯轉化為可交易的碳權。他指出,雖然過程不容易,但若能做到,竹林將成為社區真正的「綠色財富」。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以「里山根經濟2.0」案例,展示混農林碳匯、林下經濟與生態旅遊的可能。竹籟文創賴彥池執行長分享,已在全台推動超過1,600公頃竹林碳匯,協助企業認養並支持林農生計,透過生物炭、竹醋液等技術連結國際標準,讓竹子能成為國際認可的碳移除解方,為偏鄉社區帶來就業與環境雙重效益。
壓軸的「公部門與企業ESG協力」主題,旭威認證總經理高潞以用指出,政府雖已推出「原鄉碳匯ESG公益平台」及林業署「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但是森林碳匯專案若缺乏透明治理,容易引發原住民族土地權益爭議,利益分配不均更可能造成社會衝突。他提醒,只有在資訊公開、制度透明與利益共享的前提下,碳市場才能兼顧環境效益與原住民族權益。中央大學助理教授鄭揚宜以復興鄉與中華電信的跨域合作為例,說明地方創新模式的可能性,同時強調現行法規對產業發展仍有限制,若缺乏政策誘因與制度調整,將難以推動兼顧地方共識與產業成長的合作。論壇尾聲,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理事提醒,任何產業或碳匯計畫進入部落之前,都必須以尊重與充分溝通為前提,才能讓族人清楚理解並真正參與。
撰文/張馨云;攝影/鄧宇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