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印尼國際修學團 見證紅溪河大愛

慈中學生在卡馬爾.穆阿拉村旁的努魯伊斯蘭小學,恭敬地將文具與生活用品送給孩子。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於2025年8月7日至13日展開為期七天的「印尼國際修學團」,師生走訪雅加達及周邊地區,進行跨國文化交流與人文探索。此次行程不僅參訪慈濟印尼志業體,亦與印尼慈濟學校師生共學互動,讓學生從真實體驗中,深刻體悟教育、文化與生命的價值。

  本次修學團由慈中甫退休的李玲惠校長帶領,行程涵蓋慈濟金卡蓮大愛學校、慈濟國際學校、努魯亞伊曼習經院,以及印尼慈濟醫院與大愛村等多個據點。學生們透過參訪與交流,親身感受慈濟志工在印尼推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的辛勞與成果,也在過程中與印尼同學建立深厚情誼。李玲惠校長告訴學生們,金卡蓮大愛學校的成立,是慈濟「慈善帶動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從救急的慈善工作延伸到救窮的教育工作,幫助受災貧戶的下一代能夠翻轉人生。

慈中師生們穿上印尼傳統服飾蠟染 (Batik) 走訪縮影公園,認識印尼的多元文化。

  在金卡蓮大愛學校的交流中,慈中學生與印尼學伴共同上學科課程,也難得參與學校每週的宗教禮拜課。參加穆斯林禮拜的王語菲說:「雖然在國二有上過伊斯蘭教的禮儀,但實際感受跟我想像的很不一樣;感謝學校印尼修學團,讓我有機會來親身感受。」兩校同學在音樂課組成樂隊,學習演奏印尼傳統樂器「安格隆」,也體驗製作印尼傳統點心「搖搖花餅」。慈大附中學生則表演手語歌曲與旗舞作為交流。雖然語言不同,但笑容和擁抱讓雙方同學們很快地熱絡起來,感受到一家人的溫馨。

在金卡蓮大愛學校,印尼學伴與慈中學生交流傳統舞蹈,彼此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語言。

  在慈濟國際學校的交流課程中,學生體驗IB課程(國際文憑課程),透過全英文討論與分享,激盪彼此的想法。恰逢印尼國慶前夕,師生也一同參與傳統遊戲「吃脆餅挑戰」(Makan Kerupuk ),老師和學生們挑戰在不能用手的條件下,吃完綁在繩子上的脆餅,雙方在歡笑中增進情誼,更在小圓緣中以手語串起心靈的連結。

適逢印尼國慶日,同學們體驗「吃脆餅挑戰」(Makan Kerupuk ),不靠雙手,品嚐吊在繩子上的脆餅

  令人震撼的是在努魯亞伊曼習經院,一萬五千名穆斯林孩子與慈中師生齊唱〈一家人〉的場景,全場真摯的歌聲與手語,跨越宗教與語言的隔閡,展現教育與大愛的力量。高一的陳昱瑞同學說:「看到習經院的學習環境,讓我學習要懂得知足,也要更認真努力地做每一件事。」高三的郭亭慧同學則分享:「親自到這裡看見他們生活,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的辛苦。有了那種同理心,才有辦法真正站在他們的立場上。」

在努魯亞伊曼習經院中,全場齊唱〈一家人〉,穆斯林孩子們展現熱情的歌聲與手語,跨越宗教與語言的隔閡,展現教育與大愛的力量

  師生也走入卡馬爾.穆阿拉扶困村與努魯伊斯蘭小學,親手將特別準備的文具與生活用品送給當地的小學生,見證慈濟多年來重建房屋、改善教育環境的努力,也深刻體會慈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國三的王語霏同學分享說:「來到了扶困村,我發現自己身在幸福的家庭中,家人給我好的環境,讓我讀書和拓展視野。看到他們雖然生活的環境不好,但是他們有樂觀的心態、正向思考,我要好好向他們學習。」

  這趟旅程另一個學習重點是認識印尼的多元族群與文化背景,學生們穿上印尼傳統服飾蠟染 (Batik) 走訪縮影公園,並親手體驗蠟染工藝。在學習印尼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反思如何傳承自己的文化。
慈大附中此次印尼修學團,不僅讓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學會欣賞差異、尊重多元。未來學校將持續推動國際教育,陪伴孩子走出校園、走向世界,讓生命在交流互動中更加厚實與寬廣。

在印尼慈濟國際學校中,花蓮慈中與印尼國際學校共同參與課程,彼此相互交流與學習。

撰文/鄭振宇;攝影/葉朝慶、葉承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