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列車啟航 臺南慈中把科學帶進日常

2025科普列車台南站啟航,臺南慈中23位師生攜手推廣生活科學,吸引眾多學童參與科學闖關體驗。

  「2025臺灣科普環島列車」10月22日在臺南火車站旁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啟動儀式,今年是科普列車第十週年舉辦,臺南慈中由教務處張齡之主任及物理科王威程老師帶領,師生23人共襄盛舉科普攤位,由高一學生引導現場五、六年級拿著闖關卡滿臉期待的小學生們,一起親自體驗科學的奧妙!

  臺南慈中今年的科學主題為「聲音~我看得見你」、「停電了?!沒關係,我有搖搖手電筒」以及「轉~轉~轉~會發出聲音的陀螺飛輪」,藉由簡易的道具,把科學帶入日常,讓小學生與一般市民們可以透過親自動手來體驗科學。

透過製作簡易的手搖手電筒,實際觀察及體驗電磁感應之科學原理。

  「停電了?!沒關係,我有搖搖手電筒」,原理是利用吸管中的磁鐵與線圈的相對運動,當磁鐵進出線圈的過程中,產生磁通量變化,進而使線圈因電磁感應而產生電流。負責此次科普任務的高一同學們發現,在焊接的環節上需要不停地修正,包括線圈的纏繞厚度與圈數、如何讓燈泡在豔陽下亮得更明顯等。準備過程中不乏辛苦及挑戰,直到活動前一天,團隊仍仔細地修正操作細節,幸好活動當天,小朋友們都玩得不亦樂乎!看到小朋友們玩得開心、在動手操作中有所收穫,讓臺南慈中擔任關主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也忘卻了準備過程中的辛苦與挑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自製搖搖手電筒,學習磁鐵與線圈間的電流產生原理,在實作中探索科學原理,培養探究能力。

  「轉~轉~轉~會發出聲音的陀螺飛輪」,於過程中規律拉動繩子,可讓轉動的圓盤重新將繩子重新扭曲,而蓄積的能量釋放出來,轉換成動能進而帶動飛輪轉動,是一個簡單的動位能轉換裝置。

陀螺飛輪體驗動能轉換,小朋友挑戰中展現熱忱與毅力。

  關主表示雖然實驗看似簡單、組裝方便,但要能規律地拉動對小朋友來說是一個挑戰,若無好好地有規律的拉、鬆繩子就可能造成失敗。在小朋友迫不及待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與熱忱,雖然不一定在第一次操作就成功,但經過關主細心引導,討論繩長、孔洞間距的變數影響後,小學生也能順利挑戰成功,許多人在現場玩得愛不釋手呢!

學生們現場操作與解說,帶領孩子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陀螺飛輪。

  「聲音~我看得見你」,主要是利用小顆保麗龍球在透明音波管,產生共振效果來觀察駐波、波長頻率的現象。關主表示,聲音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但「聲音」對小朋友來說過於抽象,透過這個實驗讓聲音具象化,讓大家對聲音有更多的認識。關主表示在模擬的過程中也發生許多小趣事,例如不小心打翻保麗龍球罐、吃到保麗龍球等。透過活動的演練與操作,讓同學彼此間產生了更好的默契,也讓小朋友具體看到「聲音」,可說是一舉數得!

用吸管做聲音實驗,讓保麗龍球呈現駐波現象,使抽象聲音具象化,科學知識從生活出發!

  在本次科普列車活動中,擔任關主的同學們化身「小科學家」,從活動前的準備,精心策劃每一項體驗,到活動中協助進行各項實驗與講解,引導小學生們在過程中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各項實驗、動手操作與互相討論。對臺南慈中負責活動的同學們而言,這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在傳遞科學精神的互動中,開啟了與科學對話的新視野。

  「2025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活動圓滿成功,感謝指導老師們以及每一位共同參與的同學們,期待明年列車再次啟程,讓臺南慈中師生繼續將科學的熱情與知識的種子傳遞。

科普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團隊默契,傳遞科學熱情。

撰文/王采寧、陳序妮、蔡瑀臻、陳柏妘;攝影/吳秉祐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