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探討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慈濟大學智慧永續管理學院、經營管理學系與博雅管理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博雅管理領導力專家研討會」,邀請十二位在學術界與業界的管理學專家到校交流,從自我定位、高效組織、人才培育等不同面向獲得啟發,並持續精進、研究與應用在各自的領域上。
慈濟大學何縕琪副校長致詞時表示,管理者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因為在這個位子上,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所以,必須要在權衡當中做出決策。很多時候管理不是一門學問或技巧,就像證嚴上人雖然沒有學過專業的管理訓練,但慈濟志業已遍佈100多個國家,用以人為本的關懷為核心,推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希望透過東、西方的理念碰撞,產生不同的思想與學術成果。
慈濟大學智慧永續管理學院高玉泉院長表示,智慧永續管理學院不僅傳授傳統的管理學知識,更注重於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未來,學院將致力於結合彼得‧杜拉克的學說與慈濟的理念,舉辦相關研討會。目前已安排教師在美國加州高等管理研究院(CIAM)進修相關的學程,希望將西方管理學的精隨結合慈濟學的內涵發揚光大。

慈濟大學與博雅管理教育基金會合作的產學研究計畫,以推廣與研究彼得‧杜拉克管理哲學為核心。經營管理學系陳皇曄助理教授分享,這次研究計畫聚焦在管理領導力,探討誠信領導的內涵,透過管理與領導的文獻回顧瞭解誠信領導的定義與學說,以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根據初步專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以誠信、做對的事、公平與尊重,是多數人認為有效領導者應具備的核心價值觀。雖然誠信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在實際領導過程中,卻能透過具體行為展現出來,例如道德原則、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承擔責任、信守承諾等。
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程林珍如教授表示,把自己跳脫專家的框架,思考什麼是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並進一步討論具備哪些人格特質的領導者,會更容易接受彼得‧杜拉克的思想。本計畫以質性研究方法設計研究的問題,目前已完成三組訪談,每組訪談對象包含企業主管與部屬,預計在年底完成資料分析與誠信領導研究架構,建構相關理論基礎。

來自香港博雅管理學院院長王光麗博士,致力於彼得杜拉克的博雅管理教育與領導力實踐的研究、教學與推廣。她指出,優秀的管理領導者應具備四項核心能力:聆聽、溝通、擔責與謙卑。以交響樂團為例,一場動人心弦的演出,必須仰賴指揮、樂師與整個團隊的協作才能完成。指揮雖然是舞台上最受矚目的角色,但他必須專注傾聽樂曲,善於發掘並運用團員的長處,建立彼此的信任,才能帶領整個樂團共同追求卓越與成長。
博雅管理教育基金會李後鈞博士曾輔導全球500強企業、上市公司與創業團隊的戰略管理、組織發展與改革,分享導入杜拉克的事業理論(Theory of the Business),強調「心智」是管理人的關鍵。規劃系統化的人才永續發展計畫,透過教練式的諮詢與教育訓練,全方位瞭解高階團隊的性格、能力、思維方法,思考能力和價值觀,建立更清晰的個人發展計畫,從而制定未來的高階人才發展機制。課程運用 Kirkpatrick 學習模型進行驗證,從個人感受、知識掌握、行為改變與業績成效評估課堂成果。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禮孟博士結合杜拉克的自我管理設計相關課程學習單元,透過聚焦優勢與自我回饋分析的行動與反思,找到個人的成長方向。課程先引導學員回顧並找出具代表性的成功經驗,找出所應用的優點及能力,學習將這些優點放大五倍、十倍,建立長期穩定的成果模式。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讓學員辨識自身的知識缺口,並與專業結合促進職涯發展。
嘉義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王俊賢教授分享,在歷經人生下半場摸索自己的價值時,轉換思維做研究繼續提供學術貢獻。從自我管理到組織共好很重要,找到自己長處與做事方式,要做有價值的事,並在行動中確認目標、掌控過程,讓努力方向清晰可見。過程中鼓勵自己,也鼓勵他人,也瞭解組織的需要,正面看待事物,形成互相支持的正向循環。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吳明峰博士表示,鼓勵管理者從社會與個人兩個面向思考,嘗試引進「自我」與「動態」兩個概念融入到自我管理中。要激發員工的效能和生產力,關鍵不在於技術和薪資,而在於宏觀的「管理者的態度」。靠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才能養成高效能的習慣,這也符合杜拉克「動態的真實」的思維。
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黃淑芬博士表示,是制度重要還是領導者重要?關鍵不在哪個更重要,而是兩者如何有效搭配。管理並不等同於高效能的領導、領袖魅力或英雄式的表現。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只要完成本分之事,並與組織共同成長,就是最佳的領導實踐。

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院長楊立人博士表示,在職場中,專業不只體現在能力,更注重禮儀與態度。放低姿態、準時有禮、稱呼得體,是建立信任的基本原則。溝通時,應尊重對方感受,不強調自身立場,也不急於改變他人。同時,懂得自制不問隱私、不打斷談話、不脫口而出冒犯之語。表達上則須主題明確、目的清楚,讓資訊傳達更精準。
達和鹿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林諄婷博士表示,下一位接棒者會是誰?企業傳承不只是制度,更是責任與遠見。彼得‧杜拉克的管理思維提醒組織比個人更長遠,領導者可更替,但使命與價值應持續傳承。近年企業也推動跨世代對話與逆向導師制,讓年輕員工教主管運用AI工具與社群媒體,使傳承更具活力。

美國克萊蒙特大學中國事務暨杜拉克關係主任張曼姿博士表示,東西方國家的價值觀不同,東方著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西方則以貢獻為導向,強調組織價值。知識工作者在賺取生活報酬的同時,要在工作中體現地位和功能,通過工作在社會上找到意義。沒有自我管理和認知,就喪失了個人與集體意義的鏈接與一致性的基礎。而組織的使命、願景、宗旨能提供明確方向,訂出目標和戰略。
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羅惠瓊表示,利用彼得‧杜拉克的五大原則轉化長照服務管理的核心,例如善用被動時間轉為高品質的互動時間,或是發揮人的長處,變成跨專業團隊的協作與賦能等。轉型的目標是實現高效能、經濟與尊嚴重建的永續承諾。長照機構可量化提升人效與精細效益,同時確保失智長者獲得基本照護保障。

這場研討會以彼得.杜拉克的管理領導力為核心,透過不同領域專家的交流,展現「博雅管理」在當代社會的深刻價值—從自我管理到組織共好,從制度設計到人文關懷,呼應「以人為本」的管理精神。與會學者不僅引導大家重新思考管理的本質,也期盼將杜拉克的管理智慧與慈濟人文理念融合,持續推動管理教育的創新與永續實踐,使管理不僅是一門實踐與應用的技藝,更是蘊含知識、自我覺察、智慧與領導力的博雅人文之學。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經營管理學系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