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大學由羅文瑞名譽校長與護理學系副教授兼副研發長林祝君帶領團隊,代表學校前往德國參加「iENA 2025 紐倫堡國際發明展」。該展為全球歷史最悠久、最具指標性的國際發明盛會之一,今年共有來自二十七個國家、五百四十七件作品同場競技,展現世界各地的創新研發與產業成果。

慈濟大學共有三項作品參賽,分別為「可攜帶式免電力逆洗型淨水裝置」、「多點式醫療管路固定與調整裝置」及「智能約束裝置」,皆以「看見問題,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體現慈濟教育「科技結合人文,利益眾生」的核心精神。其中,「可攜帶式免電力逆洗型淨水裝置」榮獲金牌與特別獎,成為展場矚目焦點。

「可攜帶式免電力逆洗型淨水裝置」由羅文瑞名譽校長與全球事務處劉純宏助理研發,針對災區與偏鄉飲水不足問題,設計出無需電力即可完成取水、過濾與逆洗的便攜式系統。濾膜可重複使用,兼具人道救援與環保永續理念。展覽現場示範如何在無電環境下完成取水與過濾,吸引許多觀眾駐足,評審盛讚作品「結構簡潔、操作直覺,兼具人道關懷與永續精神」,認為其高度符合全球災害應變與公共衛生需求。有參觀者感動地說:「這不只是發明,更是一種救命的工具。」

「多點式醫療管路固定與調整裝置」由護理學系李薇臻、葉家妍、陳芷婷、黃馥珊與詹意如同學研發,針對重症病人同時使用氣管內管、鼻胃管及阻咬器時的固定困難與皮膚壓傷問題,設計多點固定、滑軌卡扣與可替換底座結構,有效降低管路滑脫與壓傷風險,並提升護理效率。「智能約束裝置」則由護理系碩士生游子毅設計,結合壓力感測與警報系統,能即時監控病人掙脫行為與異常壓力,並採快拆與透氣結構設計,提升照護安全與操作便利。

在展覽現場,團隊成員親自示範裝置使用,實際體驗病人被插管與固定、約束時的壓迫感,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傳達同理與關懷。這份專業與人文兼具的展示,讓現場評審與觀眾深受感動。
參賽學生表示,能登上德國國際舞台是難得的學習與成長機會。競賽過程中,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學校與研發者交流,體會臨床需求、創新設計與國際技術標準接軌的重要性。學生們也感恩林祝君老師一路陪伴,從構想到原型製作、再到站上國際舞台。未來,他們希望以創新為工具、以人文為初心,成為能服務、能創新、能帶來改變的新世代醫護力量。

慈濟大學林祝君副研發長表示,本次獲獎團隊是花蓮縣政府青年發展中心「青年夢想家培訓計畫」、慈濟大學「創新創業計畫」與「三創教育」(創意、創新、創業)結合的成果。花蓮縣府長期推動青年創新並鏈結地方產業,提供多元資源支持;慈濟大學則在劉怡均校長帶領下,推動「化研為用、學用合一」的教育策略,積極培育具臨床敏感度與跨域創新能力的新世代醫護與科技人才。
本次參展的大學部學生中,有四位為新住民與原住民青年,展現教育平權與多元共融的成果。林祝君副教授表示,縣府與校方的資助讓學生能專注投入國際展會,展現花蓮青年的創造力與國際交流實力。「看到學生展現卓越的創造力、團隊合作力與不放棄的精神,更確信這些特質正是未來醫療與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羅文瑞名譽校長表示:「我曾代表學校參與日內瓦發明展,而這次帶著改良後的淨水裝置再度挑戰紐倫堡,作品在穩定性與實用性上更成熟,也更貼近真實需求。能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牌與特別獎,感到十分欣喜與榮幸。」他強調,從日內瓦到紐倫堡,不只是展示成果,更是在驗證創新是否能與世界對話、回應真實需求。「這次的肯定提醒我們,要把技術帶進現場、帶到需要的地方,真正為世界帶來改變。」
展場中,德國發明家協會主席特別讚許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師生在醫療科技創新上的洞察力與實踐力,並表示將以專訪方式分享他們的故事。慈濟大學此次於iENA 2025的亮眼表現,不僅讓世界看見花蓮青年與慈濟教育的能量,也讓台灣醫療科技更加閃耀於國際舞台,展現地方培育與全球視野結合的力量,持續以教育、科技與慈悲,為人類福祉與醫療進步貢獻心力。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