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學生,猶如培植一株株枝葉繁茂的菩提樹,要用心澆灌、悉心照拂,使之成長茁壯,以庇蔭人生的炙熱。」在臺南慈中校園裡黃淑如老師,用數十年的教育行動詮釋了「教育的本質,是在陪伴中讓生命成長」的教育真諦。今年,她榮獲教育部「114年度友善校園獎—國中組傑出導師」,全國僅兩位教師獲此殊榮,這份榮耀背後,是她多年來在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與教育信念上的堅持與用心。

黃淑如老師分享擔任國中導師,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成長的旅程。國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從童年邁向青少年的過渡期,情緒豐富、想法多變,有時叛逆、有時貼心,每天面對他們的笑、怒、淚與夢想。回想剛接下這個班時,其實很忐忑。班級裡的學生個性多元,情緒豐富,既有學習動機不足的孩子,也有在人際互動上易起衝突的同學。
面對這樣的挑戰,她選擇用「愛」與「等待」作為起點。「那個總是不寫作業的孩子,終於願意靜下來完成學習;那位常和同學起衝突的學生,學會了道歉;那個總說『我不行』的孩子,在運動會上全力衝刺。」她微笑說,「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改變,是當導師最感動的時刻。」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調,而老師的角色,不是催促,而是在他們跌倒時給予支撐,在他們成功時給予掌聲。看著他們從懵懂走向堅定,從依賴走向獨立。

讓淑如老師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也看見自己作為老師的價值不單只是來自於學生成績的進步,當學生願意敞開心扉與我分享煩惱,當他們在畢業前送上一句「謝謝老師,因為您我變得更勇敢」,那份感動會在心裡久久迴盪。

批閱聯絡簿,在老師每天忙碌的課表中,要在每天有限的空堂時間批閱且須在放學前發還給每位同學對於許多導師而言這是一項愛的負擔。對淑如老師而言,聯絡簿不只是傳遞通知的工具,更是情感交流的橋樑。孩子們在上面寫下生活點滴與心情小語,她總會一一回覆鼓勵他們面對情緒、學會表達。

「老師每天都會寫回覆,孩子超期待!」一位家長分享,「有時孩子放學回家會說:『老師今天又鼓勵我了!』從孩子的笑容裡,我們感受到老師的溫柔與力量。老師得獎,真是實至名歸。」教育不是權威的指導,而是用心的傾聽。當學生願意敞開心扉,願意再試一次,那就是改變的開始。教育是一場慢的修行,導師的生活沒有鐘聲劃界,課堂之外還有無數叮嚀與關懷。從早晨的問候、午餐的陪伴,到放學後的傾談,這些點滴構成教育最真實的風景。

臺南慈中姚智化校長感恩淑如老師長期在教育現場的投入。她的身影,代表了慈濟教育的核心精神——以人為本、以愛為源。從幼兒園、國小到中學部,學校有許多像淑如老師一樣的教育夥伴,以無私願力陪伴孩子成長。正因為有這樣溫暖與熱誠的老師,臺南慈中才能在學業、品德與關懷中取得平衡,讓教育成為一場有溫度的修行。
教育,是一場愛的行動;而慈濟的教育,更是讓良善成為孩子的習慣本質。在老師的引導與教導下越來越多孩子願意關懷同學、幫助別人,願意在面對困難時不逃避,這就是友善校園最美的樣子。

撰文/林昱汝 照片/臺南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