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TSBME生醫工程研討會慈大登場

2025年TSBME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研討會於慈濟大學登場,來自國內外的學者與師生齊聚交流。

        「研討會不僅是一個知識交流的平台,更是激發創新、促成合作的場域。」慈濟大學資深副校長戴昌賢在開幕致詞的勉勵。2025年TSBME生物醫學工程科技研討會暨國科會醫工學門成果發表會11月8日至9日在慈濟大學盛大登場,今年會議以生醫資訊、生醫電子、生醫材料、生物力學與臨床工程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國、義大利、日本及新加坡等國家的學者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和與實驗進展,吸引超過700名專業人士和師生參與,共同探討醫工科技的跨領域發展與應用。

學者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和與實驗進展,活動報到處。

        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葉明龍指出,生醫工程研討會已舉辦超過40年,是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學會每年邀請頂尖學者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研究甚至尚未在期刊正式刊登,讓與會者能第一時間掌握國際最新趨勢。他表示,今年現場有多家產業廠商和臨床工程師參與,不僅促進學界與業界合作,也讓學生了解未來產業需求,為學術研究與臨床應用之間搭起橋樑。

慈濟大學資深副校長戴昌賢在開幕致詞勉勵。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如何讓AI更貼近臨床應用成為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慈濟大學資深副校長戴昌賢指出,今年研討會的核心精神在於「整合」,將工程技術與臨床醫學結合,讓創新成果能真正服務社會。慈濟大學長期關注偏鄉醫療,他期盼透過AI、遠距科技與生物工程的整合,讓醫療服務能延伸到更多需要的地方,他也表示希望這些創新技術,最終能應用在居家照護和偏鄉健康服務,真正實現科技造福人群的目標。

哈佛大學胡琨教授期望參與研討會,促進跨國學術合作與教育推廣。

        本次研討會也邀請多位國際講者,其中包括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周立善教授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胡琨教授,兩位學者皆首度參與TSBME會議,期望深化與慈濟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周立善教授表示,此行主要目標是推動教育交流和學生招募,希望讓台灣學生更了解普渡大學,也知道若有需要可以與他聯繫,未來也期待能推動跨校學程合作,讓雙方在教育上更緊密連結。胡琨教授則分享,此次來台希望推廣睡眠與生物節律相關研究,並尋求在穿戴式與非侵入性生理訊號測量方面的合作機會。他表示睡眠與生物鐘研究正處於關鍵階段,需要結合生醫工程技術與臨床應用,這次研討會提供了非常寶貴的交流契機。兩位教授皆期盼透過研討會促進教育推廣與跨領域研究合作,為生醫工程發展開啟更多可能。

普渡大學周立善教授分享學術研究與合作願景,並與師生交流未來教育和研究方向。

        分組議程內容多元豐富,從人工智慧醫療到再生醫學,展現生醫工程的跨域實力。在生醫資訊場次中,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用成為焦點,張詠淳教授以臨床案例說明AI如何協助醫師分析龐大病歷資料、輔助診斷與治療決策,為智慧醫療開啟新契機。生醫電子領域則展示高密度肌電與腦波偵測技術,研究團隊開發的可穿戴式感測系統能即時監測神經和肌肉活動,應用於運動訓練和復健照護。在生醫材料研究中,新型標靶脂質體和蛋白載體突破傳統藥物遞送的限制,能精準鎖定腫瘤細胞並提升治療效率;而生物力學與臨床工程研究則聚焦於仿生支架與力學刺激設計,促進細胞分化與組織修復,展現再生醫學的新成果。從AI到感測、從材料到力學,研討會全面勾勒出生醫科技推動臨床應用與健康照護創新的未來藍圖。

學生在壁報展示區交流研究成果,展現生醫工程新世代的創新能量。

        研討會現場也舉辦壁報展示,由各校學生分享論文與研究成果,提供年輕學者另一個發表與交流的平台,國立成功大學材料所碩二學生朱祐陞表示,雖然自己主修材料科學,但研究重點放在生醫材料領域,他表示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研究成果,也能更了解這個領域的發展現況和各校正在進行的研究方向。中國醫藥大學生科系大四學生沈思紜則提到,參與研討會能接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對未來申請研究所很有幫助,同校學生石瑞宏也認為,這樣的經歷不僅能增廣見聞,更能為未來職涯發展增加實戰經驗,多位講者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活動,勇於展示成果,從實作中提升專業能力。

慈濟大學生物醫學科技學院許豪仁院長。

        11月9日活動亮點將包括參訪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這裡是校內重要特色,擁有一比一比例的手術模擬場域,讓與會者能親身體驗臨床操作情境,並協助業界思考醫療設備與材料的實際需求,下午則安排優秀學生論文競賽,提供年輕學者展現研究成果與交流創意的平台,為兩天的研討會劃下充實而圓滿的句點。

多位講者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活動,勇於展示成果,從實作中提升專業能力。

撰文/照片:黃映瑜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