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法脈源頭 慈大附中以感恩行動揭開校慶序幕

系列活動首站「菩提種子回故鄉」,師生們懷抱感恩的心,回到慈濟教育的源頭——花蓮靜思精舍,以實際行動回饋慈濟人心靈的家園。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歡慶25週年生日,全校師生以感恩的心共同慶賀學校的成長與茁壯。今年校慶以「附中25,大愛育才;美善傳承,希望未來」為主題,首先以「菩提種子回故鄉」及「禮拜三十七助道品」揭開校慶的序幕。

廖逸貞校長帶領104位師生回心靈故鄉,一起打掃環境,體驗師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

  一般人以慶祝的方式過生日,但生日亦是「母難日」,若能將父母所給予的身體發揮良能、回饋社會,意義更為深遠。慈中25週年的慶賀,不只是歡喜,更是一場「以行動報恩」的修行之旅。

國小部師生來到玉米田採收玉米,有機無毒的玉米,是我們午齋的菜餚,吃起來真香甜。

  校慶系列活動首發是「菩提種子回故鄉」,師生們懷抱感恩的心,回到慈濟教育的源頭——花蓮靜思精舍,以實際行動回饋慈濟人心靈的故鄉。廖逸貞校長親自帶領98位師生一起在精舍出坡,同時體驗師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將慈濟人勤樸奉獻的美德落實於行動之中。無論是在淨皂廠挑揀金盞花、下田去採收玉米、整理菜園,還是打掃大寮頂樓浴廁、掃曬衣場周圍環境等,精舍裡裡外外都看得到慈中小學生們的身影。今年也有13位慈大學生與我們共襄盛舉,儘管細雨綿綿,大家合心協力,大手牽小手,不一會兒工夫,便順利完成師父交付的工作,各個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與成就感。

廖逸貞校長帶著學生一起整理回收的塑膠袋。


  校慶系列活動另一重要環節是「禮拜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是成佛菩薩的修行法門,亦是佛法的基本修行原則,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與八正道等修行方法,教導眾人以智慧調伏心念、安住心性。

眾人在德倍師父、德宇師父的引領下,虔誠恭誦《三十七助道品》,恭聆證嚴法師開示影片,深入理解其中的修行意涵。


  在德倍師父、德宇師父的引領下,慈中小幼行政主管及同仁虔誠恭誦《三十七助道品》,恭聆證嚴法師開示影片,深入理解其中的修行意涵。從唱誦聲中,師長們的心靈逐漸沉澱,虔敬的氛圍瀰漫全場,彷彿回到佛陀靈山法會的莊嚴境界。

透過拜經,眾人心靈獲得淨化,祈願世界平安,也祝福慈中全體親師生平安健康。

  德倍師父開示時說:「我們都是有福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升起一份虔誠心來觀想《三十七助道品》的內涵,這樣共修的力量是很大,定能將我們的願力上達諸佛。」
  德宇師父也勉勵大家:「我們教育志業就是要將善的種子傳承、播種下去,讓跟我們有緣的孩子能夠生根發芽;期望藉著禮拜《三十七助道品》讓自己靜心、成長,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的養份。」

在校慶系列活動中,慈中師生不僅用「出坡」的實際行動來回饋 上人及精舍師父對學校的愛,更藉由禮拜《三十七助道品》,學習佛陀的智慧及上人的教法。

  廖逸貞校長表示, 上人一再提醒我們學校要有「宗風」及「校風」,「宗風」來自「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校風」則是透過校慶活動培養學生感恩與尊重,所以我們不僅用「出坡」的實際行動來回饋 上人及精舍師父對學校的愛,更藉由禮拜《三十七助道品》,學習佛陀的智慧及上人的教法。校長同時感恩師長們對學校的付出,並祝福大家心願皆能圓滿、校慶活動順利成功、更要祝福 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慈大附中25歲,學校將持續秉持「慈悲喜捨、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在大山與大海之間,培育兼具智慧與良能、胸懷世界的青年學子,讓美善傳承,願力綿延。

廖逸貞校長帶著學生一起整理回收的塑膠袋。


撰文/王靜誼;攝影/王靜誼、郭師企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