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光復農地,一起努力讓土地重新長回生命!慈濟大學通識USR課程「創意農村大作戰」戶外教學,20多名修課學生與第三人生大學同學共同參與。課程以「地方韌性、防災食農、部落長者關懷」為核心主軸,透過兩天一夜、跨場域的深度走訪秀林、光復、瑞穗多處USR場域,從部落農業、災後土地復育到合作社運作,進行深度學習與跨域交流。更引導學生以大學生視角,以提問、訪談與實作行動,理解土地、自然與人的互動,思考如何協助地方解決面臨的真實挑戰。

首先於秀林加灣村的戴清美農場了解食物森林與趨合農法,瞭解兩年多來的耕作歷程與自然農法的挑戰與轉變;透過加灣文健站曾秀蓮理事長介紹長者參與USR的經驗,看見傳統耕作智慧與新農法在部落中逐步磨合的過程。也參訪景美國小的部落食農成果展,理解食農教育如何在社區扎根。

在光復區域,透過邱奕儒教授、廖美菊老師與USR團隊引領學生走入災後農地,實際以分區方式進行土地覆蓋與先驅植物試驗,希望從粗糠、稻草、微生物酵素等不同資材,種植先驅型植物(如牧草、黑麥、苕子等),探索最適合災後土壤的復育方法,重新建立有機質、微生物與土壤結構,讓土地「重新長回生命」

此外,學生也在瑞穗的紅葉福利雞蛋生產合作社、光復邦查農場向在地實作者學習部落合作、產業經營及生態復育的挑戰。Tobias Neugebauer 與邱奕儒教授於實驗農地展示真菌友善的覆蓋技術與木本植物配置,讓學生看見多層次植栽與土壤保水的重要性。

整體課程以參訪、訪談、觀察、實作與夜間設計思考討論,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理解地方需求,並思考大學生能如何以行動協助社區。學生在行走與對話中累積真實世界的問題意識,也逐漸培養回應地方的能力。從食物森林到長者耕作、從災後土壤到部落產業,學生逐漸形成「如何能協助地方」的不同思路,也學習「看見土地背後的人」。

慈濟大學USR教學研究中心表示,希望透過跨域學習與在地連結,讓學生在理解土地與人的互動中,看見大學知識的公共性,並成為促進社會韌性的重要力量。

(撰文、拍照:慈大usr教學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