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小親職教育講座 正念教養開啟親子新視角

廖逸貞校長希望透過正念教養讓我們可以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理解與接納中,安心長大。

  孩子情緒一來就爆,不知該怎麼安撫,甚至讓人感到焦慮或無力?為了培養情緒涵容力,讓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時能先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以更平靜、更有力量的方式來陪伴孩子,慈大附中國小部特別辦理《正念教養》親職教育講座,邀請具心理師資格的佛光大學助理教授陳怡婷,帶大家一起從正念呼吸出發,在生活中練習:「三步驟呼吸空間、五感覺察、回應取代反應」。透過覺察與練習,以穩定的心陪伴孩子成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共創更美好的親子關係。參與的家長皆表示受益良多。

學校特別邀請佛光大學長期投入正念教養研究的陳怡婷心理師蒞校演講

  此次講座吸引多位家長熱情參與,其中不乏夫妻攜手前來,共同尋找更溫柔、更有效的教養方式。學校也貼心協助照看隨行的小朋友,讓家長得以安心聆聽。慈大附中校長廖逸貞特別感謝家長們在假日中願意投入親職學習,並期許此次講座能為家庭關係帶來新的啟發與力量。

怡婷老師帶領大家認識正念教養中「三步驟呼吸空間」的正念練習

  連續兩年獲得佛光大學「特優導師」殊榮的陳怡婷心理師,以親身教養經驗作為切入點,分享自己初為人母時面對孩子哭鬧、尖叫的挫折,坦承即便具備專業背景,也曾因不知如何回應而感到自我懷疑。直到接觸「正念」並穩定練習後,她才逐步學會在日常中調整呼吸、感受自己、理解孩子,從而建立更溫暖、穩定的親子互動。

家長從「覺察、集中、到擴展」實際演練透過正念呼吸和五感覺察,讓自己心穩定下來

  講座中,陳老師以溫柔而堅定的語調,清楚區辨「正向教養」與「正念教養」的不同——前者偏向方法與技巧,而後者則像照顧一盆植物,重視的是每天的細緻觀察、澆灌與陪伴。老師進一步指出現代教養已不再依賴傳統命令與服從的模式,而是強調尊重孩子的個性與獨特節奏,理解每位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時區」。因此,父母應放下比較,專注於支持與陪伴,尊重孩子的情緒與需求,並以合宜的態度回應,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更能成為面對同儕、情緒與壓力挑戰的心理根基。

透過身心容納之窗,讓家長面對日常的壓力,能有效平衡情緒。

  現場家長們聚精會神、頻頻點頭,記錄下讓人深受啟發的觀念,如「反應與回應的差別」、「身心容納之窗」、「三步驟呼吸空間」、「54321五感練習」等。家長們也從實際案例中理解,孩子表現有時並非故意鬧情緒,而是腦部尚未成熟;父母若能先自我覺察、先呼吸再開口,常常做這樣的練習時,親子互動往往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家長回饋表示,老師以實際例子分享,並帶著大家練習,讓我們很容易理解,這些理念帶回家後可以嘗試實作,回去後可以練習三步驟呼吸。

家長分享在講座中的學習心得

  最後老師以「家像咖啡館」作為理想家庭氛圍的隱喻—一個能讓人卸下緊繃、願意回家、願意說說心情的地方。並讓家長們以三張彩色卡片記錄下自己想要的家庭樣貌、想成為什麼樣的照顧者,以及當日最想持續練習的一項行動,為日後的教養訂下踏實而柔軟的起點。

家長利用便利貼寫下自己對家庭及教養孩子的期許

  短短兩小時的講座,家長們帶著滿滿的學習收穫,特別是「自我覺察、三步驟呼吸空間及五感練習」讓家長印象更深刻。廖逸貞校長指出:在教養孩子過程,我們常會面臨許多壓力,如何用正向的方式處理,陪伴孩子成長是很重要的,希望透過正念教養讓我們可以一同打造更溫暖的家庭、更自在的親子關係,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理解與接納中,安心長大。

  親師生為教育鐵三角,慈大附中國小部不僅照顧學生與教師的身心健康,也關注家長們的需求,透過親職教育講座,提供家長們正向且有效的教養觀念與方法,協助家長面對陪伴孩子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學校也將於12月4日星期四晚上邀請趙逸帆老師分享「『滑』世代緩衝溝通術」,帶領家長認識孩子的網路世界,歡迎一起來靠近孩子的心。

參加的家長與老師合影

撰文/洪素芬、韓晴;攝影/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