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十一月二十五日,慈濟大學圖書館與國父紀念館共同辦理2025第六屆「天下為公與大愛思想的踐行」學術研討會,共聚集14所學術與研究單位、32位學者專家、發表14篇論文。研討會主題為「博愛與大愛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從歷史人物、孫中山思想、性別及文化平權、SDG永續發展等議題延伸,探討面向多元。藉由理論與實踐的深入對話,強化對孫學研究與慈濟大愛精神,有更深層的了解。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表示,從探討證嚴上人思想、儒教觀點、孫學思考、人文教育等的論文發表與對談,歡迎各領域專家一起以學術來弘道,以行動來守護慈悲善念,因為,所有大愛的善行,都需要眾人同心協力來共同成就,才能維持社會的安穩。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表示,全球慈濟人持續關注弱勢,協助貧民、災民和難民,已充分展現證嚴上人無私的大愛精神。這一點,與國父孫中山提倡的博愛不謀而合。
.jpg)
與慈濟學相關的論文有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釋德傅發表的證嚴上人大愛思想探源;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簡東源發表的慈濟人互為善知識之探討;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程君顒發表的校園美感的歷程與實踐─兼論九二一希望工程的校園設計成果;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謝易達、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陳宜亨共同發表的慈濟基金會推動消除婦女貧窮的永續行動:以東南亞與非洲為例。
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陳翰霖、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謝依蓓共同發表的從書坊到多功能學習中心:馬塔斯數位學習中心的實踐經驗。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釋德慇、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蔡裕美共同發表的「為佛教為眾生」的感恩教育模式建構:一種融合宗教與人文的教育實踐途徑。以上二篇論文都與慈濟教育相關,從慈大「無語良師」解剖課程與「關懷生命研習營」等,梳理感恩教育模式的演進與實踐脈絡,建構融合宗教、人文精神與教育實踐的理論模型。另外,走出校門、深入偏鄉的花蓮萬榮馬太鞍部落「馬塔斯數位學習中心」,不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促進文化保存與社區凝聚具實證支撐,並與 SDG4、SDG10、SDG17 相契合。
.jpg)
慈濟醫療財團法人顧問章淑娟發表的證嚴法師與佛法懺悔觀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與實踐;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生蔡宜蓉、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共同發表的以行動研究解析靜思茶道八正道奉茶行動中的身體實作與倫理教育實踐;慈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李順民發表的「不厭生死,不欣涅槃」~從《法華經》到慈濟的人間行佛。
至於孫學議題,包含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姚蘊慧發表的均富思想,共同富裕與大愛精神;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彭立忠發表的中山先生和平興國思想闡微;國父紀念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員鍾文博發表的「博愛或博弈?:孫中山與他的日本友人」;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校際合作中心主任匡思聖發表的儒家天下為公思想對孫中山的影響;海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副主任許世宗發表的從孫中山博愛思想中的倫理觀論軍人精神建設。
.jpg)
第六屆「天下為公與大愛思想的踐行」學術研討會彰顯了理論與實踐的交融,深化了對慈濟學與孫學的理解,並為未來慈善文化的全球傳播與學術研究奠定基石。期待藉由持續的學術交流,推動天下為公與大愛精神的進一步落實。
(撰文、攝影:葉秀品、陳惠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