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傳播「微光成炬」呈現人文關懷與在地故事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第22屆畢業展《微光成炬》,在台北展出後回到花蓮,於27日起在慈濟大學中央校區大愛樓、連續展出三天。今年共有15組作品,形式橫跨紀錄片、Podcast、互動遊戲與電子書,內容聚焦女性生命史、原民文化、在地生活與社會議題等。

  開幕典禮邀請多位地方貴賓共襄盛舉,包括花蓮縣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花蓮縣議員魏嘉賢、花蓮縣青年發展中心執行長黃筱瑩、花蓮市公所蘇浩然秘書等。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致詞表示,花蓮需要更多影視與廣播人才參與地方創作,而年輕人的觀點正是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她鼓勵學生參加花蓮各項影像徵選活動,串聯產官學行銷花蓮。

  本屆作品中,多位學生以花蓮為創作主題,周慈恩同學的紀錄片《Pangcah》,花了半年的時間深入紀錄花蓮縣永豐Cilamitay阿美族實驗小學,記錄族語教學與文化傳承的努力與溫度。過程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學校將文化課程融入學科和生活中,在這所只有12位學生的小學裡,每位小孩都在滿滿的愛中學習。

  《洄瀾慢慢走》,由作者鄧佩林以「在地人+大學生」的雙重身分出發,創作出一本花蓮深度旅行電子書。鄧佩林表示,她在花蓮長大,最常被問到的就是「有沒有推薦花蓮的景點?」因此,她希望以照片與手繪風格呈現花蓮的自然、人文與情感景緻。「不只是給觀光客,也希望花蓮人可以用慢步調重新看見家鄉。」她說。

  今年也有多件作品關注女性生命史。《不鏽玉》以1950年代馬來西亞女性楊秀玉的故事為主題,由其孫女、傳播系學生黃珮俞紀實結合AI漫畫創作。作品記錄楊秀玉自10歲被賣作丫環、遭遇虐待,後在家庭困境中被迫結婚、承擔家計的生命歷程。黃珮俞表示,阿嬤的故事是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希望藉此記錄下當時女性所面臨的處境。

  余佳臻同學以紀錄片「有礙一生」記述患有小兒麻痺的母親,從年輕到步入老年的身體變化與生活歷程。她分享到,童年時常遇到他人對母親投以異樣眼光,但在她眼中:「媽媽什麼都能自己來,雖然辛苦,但她無所不能。」紀錄片也呈現身障者在台灣公共空間,所遇到的困難。

  除了影像與平面作品,跨界融合的創作也令人耳目一新。《一個人的夏令營》結合Podcast、牌卡與LINE貼圖,由陳銘鴻同學運用AI創作,融合傳播系與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所學。他將大學生常遇到的人際、情緒與學業困擾,轉化為「夏米陪伴卡」,讓大家透過自我提問,例如:「一個人的時候,你想對自己說什麼?」或「最近你做了什麼取捨?從中學到什麼?」引導自己重新站回生命中心。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節目內容創作中心林大欽副總監表示,慈濟人文志業已有許多慈大優秀校友,期許大家未來不管在哪個行業,都能秉持傳播人的初心,「報真導正」走在自己的路上。

  第二十二屆畢業展《微光成炬》,是學生四年學習成果的集大成,慈大主秘温蕙甄表示,從開始策畫畢業作品,畢展籌備到策展,每個過程都是學習,正如今年主題《微光成炬》每位同學發揮微光的力量,匯聚一起展現共同成果,讓大家看到年輕人的創作力和影響力。

展覽時間:27日~29日九點到下午五點半(慈濟大學中央校區大愛樓一樓北向大廳)

撰文、攝影/李家萓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