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 靜思法髓妙蓮華「藥草喻品」品書會

  品書會,為何以「品」為開端,因為證嚴上人認為,「品」書就如飲茶一樣,就像喝茶時要先聞茶香,再細細品味茶湯的味道。慈濟推動品書會,希望人人能品味經文字裡行間傳達的真理,再對應平常做的慈濟事,事理相應,餘韻無窮。

  《妙法蓮華經》是靜思法脈的主軸,透過共品《靜思法髓妙蓮華》一書,大家更加深入法脈宗門,將法印心,不只是「讀」書,而是「品」書,並且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除習氣、斷煩惱、增長慧命。

  感恩精舍德宣師父,慈大附中十月份有了兩次大型的品書會,參與師長們各個法喜充滿,於是在11月30日再度邀請德宣師父、德倩師父、德澄師父蒞臨學校為老師們導讀「藥草喻品」。

  曾任教於慈大附中擔任英文老師的德澄師父分享「從老師到法師」人生大轉彎的心靈風光,師父回想當年教聯會的桃園區沈聯珠老師,接引媽媽成為第一個「小雞」,媽媽開始加入慈濟之後,改變了對自己嚴厲的教育方式,養成自己自律自發的做事態度。

  成為教師在教師營隊裡遇見一位師姊,聊到水懺中的經文讓他感觸特別深:「今當次第懺悔業障,夫業者,能裝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脫。」也不斷思考自己人生所追求的到底為何

  出家後,又聽到德照師父說一句話:「你只會教英文一樣,但其他事情都不會。」更覺得出家就是要捨下世俗追求。在精舍學習放下、不執著,每天都抱著感恩的心,重新學習認識自己。

  師父也曾經在資源匱乏的偏鄉學校任教,無論是行政、課務都要自己承擔,因此磨練一身好功夫,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回憶總是甜美、過程是幸福的。師父對於學校的生態與運作都非常了解,也感恩慈中老師在學校為孩子幸福的付出。

  在慈中任教13年的謝瑞君老師,分享「藥草喻品」中讓他感受到「同在能理解」,就像現在工作上無論是行政、同仁或家長,無論我們成為哪一個角色,如果都能多用一點點「愛」與「同在能理解」,就不會因為個人的偏見、理解而阻斷彼此的溝通。

  老師分享其實來慈中第一年就想離開,感恩精舍師父總是給自己心靈上的支持,讓自己能換個角度看見不同的自己。從品書會中感受到在生命中只要能找到一個對的人、或方法,有找到那份同在的理解,就容易繼續堅持下去,生命將會有不一樣的契機。

  中學部葉宜宣老師分享自己看書很慢,因為每一句都要消化很久,所以每天鼓勵自己一定要看三句;老師在委員培訓過程中體會到人間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佛法是平等而寬闊的,老師分享最近接了新的職務,每天都在自我譴責、自我否定中,但書中讓自己學習到無論根基如何都能通達道理,給了自己很大的肯定;第一次讀到「塵沙惑」的字眼,「塵沙」代表無量數,而且是點滴累積,「惑」代表無名或煩惱,代表我們日常所碰到的一些事情,思考到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原本想要去化解學生之苦,或解家長之惑,結果反而忘記照顧自己的本心,每當偷懶在回過頭來看這本經書時,就可以回過頭來照顧自己的心,可以了解現在面臨的苦是甚麼,進而觀照自己的苦;我們常常都了解無名煩惱,但是當境界來時還是很難跳脫苦惱的感覺,所以我學習到當境界來時要懂得去執行。人人皆有佛性,當自己在信任學生、信任同事、信任家長的同時,更應該信任自己有那個本性、佛性與智慧,所以當在自我否定的時候,就會翻開「藥草喻品」來鼓勵自己。

  德倩師父勉勵老師在付出的同時要照顧好自己的「載道器」,身心要保持平衡,常保精進的心。蓮花成長於污泥中,出污泥而不染;濁世如污池,菩薩如蓮花,發心立願為眾生付出,以煩惱為成長慧命之養分,在人群中淬鍊智慧。假如我們沒有碰到煩惱,一切都在順境裡,其實是不容易覺察,自己的幸福。上人說,吃素是最好的減碳方式;其實我們每天都在造作,只要我們願意用佛法去檢視,就能擁有那顆清靜的本性。

  除了把身體照顧好,找時間讓心沉澱下來想想 上人的法,這些法如何用在學生身上。師父最後希望慈中的讀書會不要有壓力,但希望如何在法上變成大家的資糧。

  李玲惠校長感恩師父的分享,並表示我們每個人聽法的方式可以是讀書、透過靜思晨語、人間菩提及品書會,還有接近師父,而有所覺察與體會,再轉成智慧。

  最後德宣師父分享 上人最近在高雄慈示:「要從生命走入慧命」,希望生命有限慧命無窮, 書可以慢慢的看,但最重要的是要內化將上人的法要用心體會,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希望讀書會讓大家用生命走入慧命,更期待接觸靜思語、接觸上人的法,用心體會,能夠融會貫通變成自己的智慧。

撰文/王靜誼;攝影/王靜誼、陳俊年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