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含水過冬 絕境大逆轉

       育有二子三女的林陳阿菊,大兒子在二十歲車禍往生,小兒子與外籍妻子有三個孩子,因為夫妻離異,小兒子得了躁鬱症,在妻子離家三年後抑鬱而終。阿菊阿嬤晚年喪子,做嬤也當媽,小兒子留下才讀小二、小一、幼稚園大班的稚子。阿菊每天帶著學校老師準備好的剩餘營養午餐,走在回家路上,一直感覺『足見笑耶(閩南語,很羞恥)』「今天為什麼我會走到這地步?想說大家有手有腳,我為什麼沒辦法生活,來讓人家援助。

       經由學校提報,慈濟訪視志工在二○○六年走進這個家。

       當時六十八歲的阿菊阿嬤,丈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需人照顧,女兒也各有家庭;小兒子往生後,她面對喪子之痛,還要照顧三個幼小孫子。為了養家,她待過工廠、幫人煮飯、打掃。慈濟志工看得出來:「這個家全靠林陳阿菊一人在撐。」志工第一次家訪時帶了一萬元急難救助金,用恭敬的雙手奉給了阿菊阿嬤,當她收下時,如見親人般流下淚來。當下她發願:「當我有能力時,也要去幫助別人!」

       每個月志工帶著補助金來訪,也不時用電話問候。阿菊阿嬤即以慈濟的補助及夫妻倆的老農津貼,維持一家五口的生計。為了讓阿菊阿嬤不要覺得一直是以受助者的身份,志工鼓勵阿嬤做資源回收來回饋。每天帶三個孫子上學、當完導護志工,便去收住處大樓及七、八處店家的回收資源,滿載紙箱、寶特瓶、鐵鋁罐的推車總是要跑好幾趟,也會騎腳踏車到環保據點去做環保。

       日日拉著四輪回收車做環保,阿菊阿嬤風雨無阻。在二○一三年,她罹患乳癌,住院五天治療,想到商家堆積的回收資源,出院沒多久就開始上街回收了。兩年後又發現罹患胃部肌腫瘤,開刀住院,依然在出院不久又去做回收,讓女兒們非常不捨。阿菊阿嬤日日用手推車從各定點回收資源,送到土城延和路小巷內的一個回收物暫放處,方便環保車載到土城環保教育站。忙碌的行程,直到疫情開始,做環保才有了假日。

      「疫情期間,因回收資源少,改成隔天收。」蔡束止說,二○二○年阿嬤改成做一休一,二○二一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環保站一度關閉,只有這段日子,阿菊阿嬤才有休息的日子。

       二○○六年志工開始關懷時,為了讓阿菊阿嬤走出喪子之痛,蔡束止陪著她和三位孫子一起參加慈濟親子成長班。

       蔡束止說:「我帶小孫女、林陳阿菊帶她的三位孫子,我們一起圍坐圓桌。」每月在親子班見面的深談,讓愛的暖流繼續升溫。雖然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孫女說:「能夠上學,還有阿嬤陪著睡覺已經很幸福了!」「以歡喜心做事,即使忙碌也不會感到辛苦,反而覺得甘甜。」親子成長班老師給組內孩子們的這句靜思語,對阿嬤的長孫日後的人生也起了效用,長孫擔起家計、奉養阿公阿嬤,那分貼心得到大家的讚美!

       三個孫子從小在阿嬤照顧下長大,長孫國中畢業那年暑假去做泥水工,將所得全給了阿嬤,他說:「我要和阿嬤一起挑起這個家!」長孫考上公立高工,選擇夜間部就讀,白天在學校老師介紹的電子公司上班,只為了要幫阿嬤一起養家。長孫工讀的收入雖然微薄,但阿菊阿嬤從此只接受慈濟每月五千元的補助。至二○一三年,長孫工作有固定收入,每月給阿嬤一萬元,她即主動停止了慈濟的幫助,這個家慢慢站起來了。

       二○一八年,孫子都畢業了,家裏開銷少了。阿嬤想:「每月領老農津貼,我們兩個老人夠用了。」於是,她將每月女兒、孫子給的孝養金存起來,三年累積一百萬,全數捐給慈濟,於二○二○年圓滿成為慈濟榮譽董事。

       陪伴阿嬤的志工蔡束止說:「圓滿榮董後,又繼續發願捐慈院病房,一間三十萬。每月捐一萬元,至今已經也捐二十幾萬了!」

       二○一九年,阿菊阿嬤的先生往生,三個女兒看著許多慈濟人來為父親助念、參加告別式,感動了,大女兒對蔡束止說:「慈濟人這麼好,謝謝您們!」

       每有慈濟活動,都由志工帶阿菊阿嬤去;疫情期間,也由志工陪伴阿嬤去接種新冠疫苗,讓阿嬤的女兒感動得連聲道謝。

       「三個小孩拜託媽媽照顧!」這是阿菊阿嬤小兒子最後的請託遺言。十多年後,三個孫子成人,也都有穩定的工作,長孫在土城一家電子公司上班,很得人緣。「自種福田,自得福緣。」林陳阿菊笑了,笑得好開心。大願,翻轉了她的人生!

       阿菊阿嬤形容自己就像「田螺含水過冬」,感恩慈濟一直以來的陪伴,讓她沒有隨波逐流被逆境擊倒,而是努力爭取每個機會,渡過那段辛苦而苦盡甘來的日子。

(資料來源:慈濟基金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