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社工系溫世合講師分享志願服務精神

  「志願服務精進的原因就是在規範內把事情做對、做好,所以教育訓練是必然的。」東海大學社工系講師溫世合在課程上強調社會服務工作者,須時時接受新知、了解社會資源。

  溫世合講師說,「凡是為了因應社會需要,滿足社會需求,所有可以提供而足以轉化為具體服務內涵的資源,皆可稱為社會資源。」所以,當一個危機發生時,首先要盤點資源,能協助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一切可動員的力量都是。

  溫世合講師特別強調,「志願服務服務的對象不是看年紀而是看需求。」慈濟志工發揮了多元化的服務功能,如孩子需要幸福快樂、免恐懼的童年;少年需要朝氣有活力的青春;婦女需要安全無虞的生活空間;身心障礙者需要無障礙的生活空間;老人需要貼心的關懷-被遺忘的時光;原住民需要重拾生活的尊嚴與權益;新移民需要平等的看待與尊重,這些都含在慈濟服務體系內。

  然而,社會資源的供給部份,除了私人組織外,政府仍須給予適時的補足,如政府給予基本的需求,家屬只要補足缺口即可。當志願服務團體越來越多,服務性質的同質性高,需要社會服務對象有限,服務重疊、資源浪費,填補服務需求的落差,更需要建立無縫隙的服務。

  社會資源有公部門資源和私部門資源,其中又可分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尤其無形資源可提供精神面、意識的力量,也就是人文、人際關係、信仰、毅力等,對受創傷症候族群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到底該如何建構社會資源網絡?溫世合講師提到,要走出去,提供自己既有資源;要引進來,引進自己所需資源。所以服務時要善加運用社會資源,比如修正個人觀念,廣結善緣,主動與社區內的機構、學校、社團接觸並瞭解政府機關的年度預算,積極協調與爭取。

  溫世合講師提到,相關作為也要遵照資源運用的原則,包括:

(一)、了解自己機構的功能與限制;了解欲轉介機構的功能與服務項目;確定案家的需求,並徵求案家的意願。

(二)、開發資源在於發展良好的社會關係網絡,理性、感性、合法,充分掌握資源特性與媒合案主的需求;避免個別承諾且要持續保持聯絡。

  總之,社會上有許多資源,在做志工服務時,機構間須有「互為資源」的概念。互補加上合作就能互為資源,不需要競爭及較勁,如此才能達到讓弱勢者受惠的服務目標。

撰文/林棋斐;攝影/楊美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