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竹筒歲月開啟全球人道救援與關懷的大愛境界。慈濟為感念退除役官兵為國的貢獻,與輔導會聯手達成合作共善協議,日前高市榮服處邀集榮欣志工及輔導員等80人,至高雄靜思堂學習慈濟體係就老弱婦孺等不同族群,如何關懷與貼心服務方法,擴大榮服處服務平台與救援網絡。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與慈濟基金會簽訂包含「災害防救醫療關懷」、「慈善合作關懷榮民」及「關懷研習教育訓練」等三項計畫的合作共善協議。
高雄市榮民服務處為提升服務品牌,處長林立才率隊至高雄靜思堂舉辦榮欣志工專業訓練,由慈濟高雄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副召集人方上榮、丁雪玉師姐與公傳志工鄭楊慶等人、就強化人道關懷服務工作及提升環保理念交換意見。
丁雪玉說,證嚴上人在1966年見臨盆婦人的一灘血,萌生成立慈善濟貧工作,由六位同修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再利用寮房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在家信徒一人一個,「希望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因緣巧合,一樁艱辛、舉世無雙偉大的濟世工程就此展開。
慈濟公傳志工鄭楊慶也補充說明竹筒歲月善舉的奧妙,竟能喚起人性的善良與慈悲,除家庭溫馨之外,還能集全體的善果蓋醫院,救全球蒼生於水火之間,榮欣志工聽及皆動容感佩,也紛紛響應竹筒行善的義舉,將竹筒帶回家中,啟發家人行善的奧妙。
研習中,由潘機利師兄及丁雪玉師姐,針對「慈善合作關懷榮民」及「關懷研習教育訓練」等議題實施解說,課間慈濟師兄姐們帶領與會人員,參訪靜思堂的環境教育場域,包括氣候變遷館、低碳生活館、慈悲科技館等,期使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及思想觀念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
隨後雙方針對長期濟助、居家關懷、急難補助、助學補助及環境改善輔助等五大議題進行意見交流,並就榮服處所轉介之特殊個案實施研討,雙方於現場舉辦誓師儀式後,隨即展開公私協力合作照顧,落實具體作為。
林立才處長表示,活動讓大家認識慈濟基金會的志業及運作,榮服處與慈濟的鏈結,不僅擴大了榮服處資源平台,更透過與慈濟基金會的助力,建立各社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的網絡,共同協助榮民(眷)特殊弱勢個案,為周遭孤苦無依的弱勢,給予細心的照顧,在急難來臨時,透過相互幫助,啟發人人心中的善念,持續共善作為,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
撰文/慈濟基金會;攝影/周幸弘、陳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