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在臺南北區和緯環保教育站的環保志工響起「歡迎歌」的輕快歌聲,為了是迎接來自香港婦女中學的高一學生三十位,及三位老師、兩名導遊在來臺一遊的行程中,特別參訪臺南慈濟環保資源回收站及參與實作。
為迎接來自香港的中學生參訪及體驗環保回收作業,臺南市北區和緯環保教育站志工們,設計了三個關卡給學生做體驗,分別是如何辨別塑膠袋的材質、氣定神閒玻璃珠、實作環保分類,目的是讓學生們學習更多元的環保知識。
志工詳細地解說塑膠袋的材質分類,主要塑膠袋材質以PP及PE較為常見,要分辨這兩種材質,從外觀及觸感有極大差別性,PP外觀透亮、PE外觀較霧、PP觸感比PE硬,透過「撕」的動作讓學生們更好理解。
很賣力的在辨別PP及PE的朱恩琦同學分享道:「在香港只能購買政府規定的垃圾袋來使用,他們家常常會重複使用垃圾袋,一來為了省錢,二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環保』,平時也沒有垃圾分類的觀念,總之會有專門分類的人員在進行操作。」這次來到和緯環保教育站聽到志工們的分享,她才了解到原來做分類的人這麼辛苦,光是塑膠袋就有這麼多種類和不同的分類方式。
朱恩琦同學開始懂得同理做垃圾分類的人員,也開始想像之後她回到香港時必定會更注重垃圾分類以及減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接著來到「氣定神閒玻璃珠」,這個關卡講求的是「專注」,要將不受控的玻璃珠,一顆顆滾動到壓克力盒上的凹槽處,看似簡單的遊戲,不過卻常受周邊的環境手不穩,躁動的年紀如何在這歡快的氣氛下,專注地控制壓克力盒上的玻璃珠。
訓練同學們專注的過場遊戲後,終於要實做環保分類了。走到戶外的分類區,更能貼近地球所承受的超載重量,這裡是環保志工們的日常,他們默默為地球付出一份微薄之力。
同學們一一戴上志工給的手套,在聽完解說後便開始進行分類,然而光是要將垃圾袋裡的回收物拿出來重新分類這件事,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從未體驗的挑戰,他們克服了不熟悉找到了手感,自在地邊聊天邊分類,那分自在感彷彿就像環保志工般。
慈濟落實的做環保資源回收,不單單只是將垃圾做分類回收,不做分類就是垃圾,分類了就是資源,而是「愛的循環」,循環再生新物命、循環推動更多回收的知識、循環了退休長輩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循環了需要幫助的人們。
攝影/李雅貞;撰文/林書柔、林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