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心智障礙者是父母一輩子的牽掛,照顧心智障礙者更是一門專業,當障礙者需要專業照護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成為家長的一線希望。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在我國發展超過60年,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113年統計指出,目前在全台有266家身心障礙福利機構,16,488位身心障礙者接受機構專業人員的照護。
智障者家長總會成立於1992年,33年來見證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逐步專業化的歷程,為提升服務專業與經營效能,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辦理「提升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經營管理與專業服務品質計畫」,歷時二年,集結國內外研究成果、架構設計與現場試作經驗,於17日舉辦成果發表會,並正式推出全國首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服務品質與經營管理指引手冊》,為臺灣邁向身障服務專業化、人權化與社區化的重要里程碑。來自全國各地兩百多位在機構為身心障礙者提供服務的專業工作者、各縣市政府相關機構業務負責人,到場參與。
服務以障礙者為核心、落實人本關懷
本手冊內容涵蓋兩大核心領域:「專業服務品質」與「經營管理」,提出具體操作策略、檢核工具與制度化建議。導引機構實踐「以服務使用者為本」的價值核心,真正落實人本關懷的服務精神,協助機構跳脫傳統以「服務提供者」為中心的管理邏輯。同時,指引也設計出一套機構可自我檢視與持續優化的工具,並邀請八家涵蓋不同服務型態之機構進行草案試行,收集第一線人員實務經驗與建議,確保手冊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可行性。
本次成果發表會於台北隆重舉行,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張美美副署長親自出席,發表手冊正式問世的重要宣示。張副署長表示:「這本手冊不僅回應了國際人權導向與社區化照顧的趨勢,也展現我國對於提升機構服務品質與落實人本關懷的積極作為,是身心障礙服務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一步。」
本計劃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執行,歷時二年,橫跨國內外文獻蒐集、架構設計、實務訪談與草案撰擬等程序,並於四個月內實際邀請八家涵蓋不同服務型態之機構試行草案、提出回饋與修正建議。最終,凝鍊出這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操作性的指引手冊,期能引領我國機構提供更加貼近人權理念、契合社區化趨勢的服務模式。
參與試行的機構代表也現身說法,帶來最真實、最有感的回饋:
臺北市興隆照顧中心
「指引讓我們建立標準作業流程,服務與管理更有一致性,並透過定期檢視,確保服務品質真正達標。」
花蓮黎明教養院
「這份指引讓我們發現過去容易忽略的面向,例如第一線服務人員如何真正聆聽服務使用者的個人想望、安排轉銜服務,甚至思考生命教育與靈性關懷的重要性。」
高雄市新興啟能照護中心
「從自我審查、策略調整,到ISP(個別化服務計畫)優化,指引讓我們系統性提升整體服務。也提醒我們:如何注意到全體服務使用者權益範圍,確保中心提供一定品質的優質服務。」
參與試辦計畫的還有—臺北市三興團體家庭、臺北市東明扶愛家園、衛生福利部雲林教養院、桃園市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嘉義縣私立仲埔教養院,憑著對人權價值的認同與服務精進的期許,過程中也幾次翻轉現行服務模式,眾機構的試行經驗提供手冊許多寶貴建議,讓指引能更貼近機構需求。
從實際操作角度出發,說明指引如何協助其在日常服務中落實「以服務使用者為本」的核心價值,改善服務流程,強化組織管理與品質持續優化。這不只是一份工具書的誕生,更象徵著臺灣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邁向更加人性化、專業化與永續發展的方向。
活動名稱:《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服務品質與經營管理指引手冊》發表會
一、發稿單位::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二、新聞連絡人: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黃宜苑社工督導0972-103205
三、時間:2025年4月17日(四)13:30–16:50
四、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B1 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