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沿海地區 慈濟啟動安心家訪

        丹娜絲颱風重創嘉南沿海地區,慈濟除第一時間投入熱食供應及受災地區關懷外,臺南慈濟志工於7月11日動員志工啟動安心家訪,首站先至臺南受災最嚴重的七股區頂山里,60位志工分成12條路線,親訪200戶受災鄉親。除了物資、應急金,更重要的是還帶來證嚴上人的祝福。

        丹娜絲颱風已遠颺,但隨之而來的低壓帶加西南風讓臺南大雨下不停,風災造成的嚴重屋損及破壞鄉親還來不及修復,許多社區又淹水了。災後慈濟志工關懷不歇,熱食供餐至今還在持續。截至7月10日,志工動員995人次,提供熱食6257份。

        一早,志工從各地湧入佳里聯絡處,行前,社工葉雅玲叮嚀志工們注意事項,她說明志工要從屋損狀況、現在住哪裡、房子目前要怎麼處理,這三個面向來深入了解鄉親的現況及需要的幫助。她強調家訪時一定要注意溫度,鼓勵安慰鄉親「生活先穩下來,一步一步來。」

        「當無常來臨時,是慈濟人的責任。」志工張文郎以上人的話期勉大家,他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危機意識及責任的擔當。災難一發生,慈濟社區各個聯絡處、行政團隊及各部門,盡己所能集結每一分人力,發揮「藍天白雲」的力量,在鄉親最需要的時刻把愛送到,他由衷道感恩。他說明今天的家訪,是依照公部門提供的名冊,所以志工們一定要做到深度化的關懷,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要到位。

        行政組邱博義表示,多數志工仍習慣在回到災害應變中心後再輸入資料,因此目前僅收到少數志工在現場即時回報的紀錄。這次家訪使用的App,與上次楠西區震災修繕時所用的軟體相同,只需針對這次風災的特性,調整部分填寫項目。

        例如,在家訪欄位中,訪視社工需求新增「衛浴設備需求」與「災後生活需求」等選項,以便更全面掌握受災戶的實際困難;屋損狀況的分類也做了調整,從先前針對地震設定的「磁磚剝落」、「裂縫深度」等項目,改為「屋頂全掀」、「半掀」等更符合風災情形的描述。邱博義指出,這套系統持續優化中,目的就是讓第一線志工能快速、準確地回報災情,幫助後端團隊即時統整、調度資源。

        里長陳博靜自家受損淹水嚴重,為了里民他到處奔走請命,顧不得家園的清理修復,他說:「風災後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區公所需求便當,公所無暇處理,於是他馬上打電話給認識的慈濟師姊,志工馬上允諾送來250個便當」災後,慈濟從熱食、探訪、應急金發放,這即刻的援助,里長直道感恩。

        十六級強勁的陣風大到連鋼筋水泥的房子都在搖晃,而這裡多老舊的古房,哪堪如此肆虐,屋頂、鐵皮、鐵門都被吹掀,甚至有的只是樑柱,至今頂山里還是沒電,居民的生活彷彿被「強制關機」。

        現年九十八歲的陳阿嬤,看到志工們走入家園,坐在輪椅上的阿嬤緊抓著志工的手,嘴裡一直嘟囔說著話,志工實在聽不懂,但阿嬤害怕的神情令大家不捨,彎下腰來暖語安慰著她受創受驚的心,把祝福禮送入阿嬤的懷裡,阿嬤紅了眼眶,眼淚打轉中頻頻說著感恩。同住的媳婦提到,住家是百年竹夾層的古屋,當晚強風急雨中,屋頂破了大洞,她趕緊把阿嬤從房間推了出來。志工聽聞送上應急的壓驚紅包,她直說感恩,更感恩志工的關懷安慰、

         關懷途中,雨驟然下起,志工們紛紛穿上雨衣,更重要的是祝福禮不能淋濕,大家仔細地用塑膠袋一袋袋包裝好,繼續前行。一行人轉而來到周先生的家,他帶著志工看房屋受損的情況,打開冰箱食物因沒電都腐壞的情形。他說,還好這幾天有慈濟的熱便當,真的好吃,才不會餓肚子。志工送上祝福禮,他不急的看物資,反而打開祝福信,讀了許久,臉上的愁苦漸漸放下,連日來壓力似乎減輕了許多,告訴志工:「感恩上人的關懷!」

        里民陳先生視力受損,風災當晚剛好住臺北女兒家,返家見屋頂損壞傻眼,所幸北部的女兒與女婿趕回協助清理。黃女士屋頂幾乎被吹光,焦急迎接志工,一再訴說住這裡六十幾年來,從未遇過如此強風,還好兒子用塑膠袋簡單補洞,讓這幾日大雨漏水減緩,但志工走進屋內,聞到積水悶熱蒸發的味道,居民的生活品質很糟糕。

        另一戶孫媳婦懷有七個月身孕,家中停電多日,生活不便,已多日未洗頭髮,只盼早日恢復正常。另外還有一對夫妻,更是在風災當晚倉皇逃出倒塌的老屋,慶幸兩人平安,目前暫居兄長舊宅。面對災後的無常與挑戰,志工用雙手奉上祝福信與物資,更多是傳遞一句「人平安就是福」的心意。

        慈濟人走進家戶傾聽、陪伴,也點亮鄉親心中的希望之光。面對家園破損、生活困頓的鄉親,以最真誠的關懷與證嚴上人的祝福安撫驚惶的心。每一戶的遭遇都刻劃出災後堅韌的生命力,也讓人看見「愛」是災後重建最堅實的力量。

    圖片:王永周、吳雅惠 /文字:吳秀玲、林靜君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