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與慈濟基金會於新竹靜思堂進行「防災急先鋒-土石流清除設備捐贈活動」,雙方分別由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及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大安為代表進行捐贈儀式。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表示,慈濟在慈悲科技的相關開發已持續進行多年,長期以來,工研院一直是超強的合作夥伴,例如2015年蘇迪勒風災,重創臺灣北部烏來地區,混濁的水源不僅大大影響了供給大臺北地區用水的翡翠水庫,對於烏來當地更是帶來更直接的用水危機,當時,慈濟除了號召志工前往烏來協助進行環境清掃外,更帶著工研院與水利署共同研發的Q-water淨水系統來到新店龜山國小設置淨水站,提供當地居民取用,解決用水問題。
這次工研院捐贈的土石流清除設備及三項專利使用權,將對慈濟在災後清理與救援能量上有所提升。
此外,顏執行長也提及,丹娜絲颱風後,造成南部許多鄉親家園受災,光是臺南就有一千多隻的電桿倒下,受損的還有電信的基地台,連要求救都非常有問題,真的要靠很多在地的鄉、里長、區長還有慈濟及其他志工團體送熱食以及協助後續的關懷等等,這些情形都非常有挑戰性,這時我們就思考怎麼樣來善用科技來幫助救災,尤其是無人機的應用或是通訊方面如何克服基地台的問題等,是我們非常期待的部分。
工研院表示,為提升臺灣災後復原效率,結合科技與慈善力量,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與慈濟基金會於114年7月14日在 新竹慈濟靜思堂舉辦「防災急先鋒—土石清除設備捐贈典禮」,本次活動以「科研愛心,裝備未來」為主題展現產官學界與公益團體攜手合作、守護家園的決心。
捐贈設備包括微型動力鏟土機械、省力/外骨骼輔助裝置、螺桿泥沙清除機,以及三項專利使用權,全面提升災後清理與救援能量。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大安表示,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已成立十年,期間也跟慈濟進行多項的公益合作開發,科技捐贈的初心與願景要許多人的成就,大家覺得做科技的研發工作的人都覺得做科技很硬,可是長期以來與慈濟基金會的公益合作讓我們知道冷冰冰的科技也可運用的很有善念,對社會有貢獻。
這次捐贈的土石流清除設備就是希望讓慈濟志工在現場救災時能更省力,同時兼具效率及安全。
撰文、拍攝:李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