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慈少暑期成長營 從水出發防災有力行

  慈濟嘉義聯絡處於7/12至7/13舉辦兩天一夜的慈少暑期營隊,課程以「水」為主題融入生活中,珍惜水資源及防災逃生概念,學員體驗擔任小廚師設計烹調料理,發揮團隊合作力,熱鬧的營火晚會及星光夜遊,充滿人文的茶道課程,讓學員度過充實有意義的暑假。

  班主任張俊文表示,剛好遇到丹娜絲颱風襲台沒多久,大地是最好的教材,有機會教育孩子如何面對災難及學習賑災,在這兩天一夜的課程中,希望孩子能學習珍惜水資源,彼此之間能互助合作及成長,讓他們的創意有所表現,對未來的人生有所幫助。

  26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國中、高中生參與,各組設計以水為主題的隊名、隊旗及隊呼,學員利用手機裡各種AI軟體,及流行的抖音也都運用上,而剛要升國一的陳品希,勇於承擔小隊長,她開心的表示第一次體驗創作隊旗,能發揮想像力,設計隊呼歌曲,很有挑戰力!

  李榮彬老師分享「水的重要性」,從珍惜水資源、水土保持到近年來發生的嚴重水災,學員蔡智幃有感的表示,在聯絡處看到停車場大樹被這次颱風連根拔起,感受到風的威力,以前從來未看過原來颱風會造成那麼大的災難。

  而當災難來臨時,要如何安全逃生呢?擁有義消經驗35年,也是內政部及慈濟的防災士種子講師黃建中,分享「社區防災地圖暨應用」,幫助學員瞭解在災難時如何找尋實用的資訊,怎麼去做疏散及相關的安全避難。

  在實務操作上,講師黃建中以慈濟嘉義聯絡處為主,請大家製作防災地圖,每組都很細心的找出避難收容所、設計出安全的逃生路線,經講師說明及示範慈濟賑災的福慧隔屏、福慧床的拆裝,在演練後,學員回到今晚過夜的教室,合力組裝福慧隔屏及福慧床,幾分鐘的時間即全部完成,學員迫不及待的試躺體驗。

  就讀高一的林京厚一口氣協助同學搭了六個福慧隔屏,他表示,從課程影片看到慈濟在花蓮大地震賑災畫面很震撼,尤其福慧床及隔屏,拆裝很方便,不到幾分鐘即完成,保有隱私空間,對災民幫助很顯著,在此次的課程,也學會用網路去找到避難收容所地圖標的的方法,有助於幫助逃生。

  就讀國三的王柔諭表示,從出生至今沒發生過海嘯,從課程中瞭解原來它會帶來那麼可怕的災情,雖然在學校有防災演練,但仍有不足的地方,像在有限的時間要規劃出逃生路線;以前只看過傳統的賑災帳蓬,慈濟的福慧隔屏方便收納及移動,福慧床不像傳統的塌塌米鋪在地板上,它有一定的高度,就算遇到水災也可以睡在上面。

  第二天的午餐是由學員自行烹煮,餐飲科退休的王錦慧老師以「食在有趣」為課程主題,設計無菜單的蔬食料理,讓各組在同樣的食材下,經由搭配菜色創造出不一樣的料理,同時也讓學員體會到原來煮一道菜需要很多工序及時間,繼而體會媽媽在家做菜的辛苦。

  戴上小廚師帽及穿上圍裙的學員很多都是第一次拿菜刀及鍋鏟炒菜,生澀的模樣,但很認真,其中,炒菜架勢十足的李益守,彷若是位小小總舖師,他表示,奶奶是香積志工,他在家常看到阿嬤煮菜,所以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在家也常自己烹煮,雖然現場卡式爐火侯較不夠,較難拿捏時間煮好一道菜,但同學之間一起完成每一道菜,值得讚賞。

  在一陣陣香味四溢的菜香中,呈現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餚,高麗菜炒紅蘿蔔、香菇炒豌豆莢、蕃茄炒蛋......等,再經錦慧老師設計上菜秀,在班主任帶領下,井然有序的把菜端上桌,「學員自行設計料理,這是餐飲科高三的課程,他們卻能順利的完成,真的是太棒了!孩子真得有無限的可能!」錦慧老師讚許學員能夠分工合作,展現出彼此之間的默契,完成的菜餚都能吃光光。

  活動在溫馨的茶道課程及親子遊戲互動中圓緣,規劃課程忙了好幾個月的林靜怡表示,雖然此次活動遇到颱風過境,志工須投入賑災,但教育不能等,團隊用心設計課程,克服臨時的變化球,能讓孩子玩得開心,同時也瞭解「水」及防災的重要性,進而落實在生活中珍惜水及大地的資源。

撰文/劉麗美、蕭智嘉;攝影/江敏華、蔡易儒、黃稜淵、陳世嫻、蕭智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