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板橋七月吉祥祈福月 護生蔬食傳遞環保感恩心

慈濟志工在板橋園區舉辦七月吉祥月邀約板橋區近十位里長及貴賓,帶領里民共同參與莊嚴的供齋儀式。

  慈濟板橋園區舉辦「七月吉祥月祈福活動」,邀請議員、社區里鄰長、志工與會眾共計755人齊聚一堂,以禮敬諸佛、誦經祈福、佛法演繹、蔬食護生等多元方式,將臺灣傳統民俗稱「鬼月」轉化為充滿慈悲與感恩的「吉祥月」,展現佛教愛護眾生精神與現代環保理念的融合。

慈濟板橋園區舉辦七月吉祥月活動邀請議員、貴賓、社區里鄰長、會眾工作人員等755人參與此殊盛法會。

  每年六月至九月正值印度雨季,佛陀為避免僧眾外出雲遊時誤傷草木與蟲蟻,制定「結夏安居」,讓僧眾安住一處精進修行,提升德行與智慧。這份護生精神延續至今,成為佛教在農曆七月安定人心的重要依歸。慈濟多年來致力弘揚佛法正念,透過「吉祥月、感恩報恩月」的活動,引導社會以正念度過七月,消弭迷信與恐懼。

  「鐘鼓齊鳴、梵唄啟序。」活動由年輕志工以鐘鼓齊鳴與梵唄唱誦《無量義經》揭開序幕,現場莊嚴肅穆。司儀何慈浩表示:「梵唄是佛教的音樂,如同清淨的法水,能洗滌心中煩惱,讓身心安定。」板橋區近十位里長率領里民參與供佛儀式,透過齋戒、不殺生、不燒紙錢,以供齋、供燈、供果表達虔誠之心。民族里里長葉成和分享:「每次供佛都讓我感到祥和與平靜」。

慈濟板橋園區七月吉祥月風災演繹慈濟志工克服困難,難行能行一次次在災區,完成就拔苦難眾生,讓生活回到正軌。

  「蔬食環保、護生救地球。」面對極端氣候頻繁與災害加劇,慈濟推動蔬食環保,呼應佛陀護生精神。志工蕭靜雯分享自身經歷,曾罹患乾燥症,眼睛須頻繁點人工淚液,皮膚嚴重受損,生活陷入低谷。後改採蔬食,病情逐漸改善,最終痊癒。她感恩慈濟,投身志工行列,推廣蔬食助人健康。另一位癌友吳廷貴則在康復後全心投入環保回收,攜家人參與祈福活動:「地球做卡好,環境卡清潔,這樣才對得起我們的子孫」。

吳廷貴(右)曾罹患攝護腺癌,痊癒後體悟到要善用健康身體做好事,於是全心投入鄰里內的環保回收,十分認同慈濟推動環保與蔬食,今天跟妻小一同來參加活動。

  「竹筒歲月、善行延續。」慈濟創辦初期,三十位家庭主婦每日節省五毛錢投入竹筒,成為慈濟善款源頭。今日,竹筒轉化為環保保特瓶存錢筒,遍布愛心商店,成為人人行善的管道。水電行老闆林金品分享:「不燒紙錢改布施,祖先一定更歡喜。」她的轉念也影響社區民眾響應。

  慈濟亦建置二手輔具平台,快速回應社區需求。信義里里長黃閎源分享,有位八旬長者申請安裝扶手,志工隔日丈量,兩天內完成安裝,效率令人讚歎。

板橋區信義里里長黃閎源(右)分享,有位八十多歲長者申請安裝扶手,慈濟志工在隔天就前往丈量,兩天內完成安裝,效率令人讚歎。

  「真情分享、溫暖人心。」活動藉由志工與會眾分享心得傳遞人間溫暖。蘇芷蕾參與風災演繹,重現1996年賀伯颱風至2025年丹娜斯颱風災難場景,感受慈濟人「走到最前、陪到最後」的精神,提醒自己在災難中成為陪伴者。

  羅進誠先生分享,母親茹素五十多年,身體健康,他自己也茹素三十年,感覺更有活力。他認為臺灣素食環境便利,慈濟推動蔬食正合時宜,有益健康與地球。簡芳玲則感動落淚:「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有慈濟的地方就有安心。」她帶著家中小錢筒投入大竹甕,立願擴大善行,全家一同布施。

會眾簡芳玲和先生羅進誠更帶著家中小錢筒投入大竹甕,聽著錢幣落下的聲音好感動,立願擴大善行,讓全家一同布施。

  「吉祥月、吉祥心!」這場祈福活動不僅是莊嚴佛教儀式,更是慈悲與智慧的實踐。從佛陀的「結夏安居」到現代的蔬食環保,從竹筒歲月到社區輔具平台,慈濟以具體行動引領社會走向善與愛。七月不再是忌諱的「鬼月」,而是充滿感恩、報恩與安定的「吉祥月」。透過祈福與行善,人人都能在心中點亮一盞燈,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共同守護地球,成就更美好的社會。

(撰文/周蒨妮、黃金英,攝影/張嫦娥、陳永和、陳正富、楊杏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