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9月11日至13日參展「2025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以「與世界同頻、與眾人共善─慈濟的當責與行動」為主題,全面展現慈濟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等各領域的實踐成果與全球影響力。今年展出不僅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更彰顯慈濟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中,如何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為核心,深入人群及落實社區中推動永續價值。
「2025第四屆亞太永續博覽會」主辦方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表示,這是一場屬於亞洲、屬於臺灣、也屬於世界未來的盛會,今年以「Charge Towards Change 邁向變革的力量」為主題,串聯政府、企業、學界與非營利組織,近兩百家參展單位齊聚一堂,全面展現臺灣在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上的創新行動與豐碩成果。
「永續行動的實踐場域:從社區到全球。」慈濟基金會長期深耕臺灣本土,同時拓展全球志業,此次博覽會慈濟展區系統性呈現永續行動的八大面向,包括:淨零排放、循環經濟、綠色建築、永續教育、社會共融、災難應對、健康促進與人文關懷等。展區設計以「行動地圖」為主軸,透過互動式導覽與實體案例展示,讓參觀者深入了解慈濟如何在不同場域中落實永續理念。
以「淨零排放」為例,慈濟於社區設立「環保站」,建置「資源回收與分類」制度,累積超過10萬名環保志工參與,年回收量達數十萬噸,並導入碳盤查與碳足跡管理,逐步邁向組織層級的碳中和目標。在「循環經濟」領域,慈濟研發環保毛毯、再生紗布口罩等物資,廣泛應用於國際賑災與醫療場域,展現資源再利用的創新力。
「教育與人文:永續價值的深耕與傳承。」慈濟教育志業以「品格教育」與「環境教育」為核心,從幼兒園至大學階段全面導入永續課程,並透過「靜思語」與「人文講座」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慈濟大學更設有永續研究中心、永續發展辦公室,推動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培育具備永續思維的未來人才。
在「人文關懷」方面,慈濟強調「尊重生命、關懷眾生」的理念,透過靜思書軒、慈濟月刊與多語言出版品,傳遞慈濟精神與永續價值。此次展區特別設置「人文牆」,展示全球志工的故事與行動軌跡,讓參觀者感受慈濟人「身體力行」的溫度與力量。
「慈善與醫療:災難應對與健康促進,永續韌性的展現。」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災害頻發,慈濟以「快速動員、長期陪伴」為原則,建立全球災難應變網絡,並與國際組織合作推動韌性社區建設。在土耳其、印尼、菲律賓等地,慈濟援建永久屋、設立義診站,並導入心理輔導與社區重建機制,展現「災後永續」的整合能力。
健康促進方面,慈濟醫療志業推動「全人照護」與「預防醫學」,並結合綠色醫療設計與智慧醫療系統,減少醫療資源浪費與碳排放。慈濟醫院亦積極參與「健康城市」計畫,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與世界同頻:國際合作與永續倡議。」慈濟基金會2010年成為「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開始參與涵蓋永續發展議題等相關國際會議。此外,慈濟透過對社會大眾發表《慈濟永續報告書》,以量化指標與質性敘事並陳方式,全面揭示永續績效與未來願景。報告書中指出,慈濟於2024年度投入永續相關計畫,涵蓋環保、教育、醫療與社會服務等領域,受益人次逾百萬。
「與世界同頻、與眾人共善」不僅是慈濟此次參展的主題,更是其長期實踐的核心信念。透過此次亞太永續博覽會,慈濟希望向社會大眾傳遞一個訊息:永續不只是政策與技術,更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選擇與價值實踐。慈濟邀請所有關心地球與人類未來的夥伴,共同加入永續行動的行列,讓善的力量持續擴散,讓世界因我們而更美好。
撰文、攝影/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