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做的救災素食便當,超級好吃!讓我有滿滿的感動與力量繼續去挖爛泥了!」這是前來花蓮光復災區清掃淤泥的青年志工,在烈日下揮汗奮戰後,吃下一口便當時,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歷經樺加沙颱風肆虐,光復鄉街道被厚重淤泥覆蓋,數以千計的志工投入清掃行列。
中午時分,一份熱騰騰、用心烹調的素食便當,不僅填飽了肚子,更成為繼續前行的力量來源。這些香氣撲鼻的便當、清涼的飲品與新鮮水果,來自距離光復火車站約19公里的慈濟瑞穗共修處。這裡在賑災期間,成為中央廚房與物資的中繼站,讓前線志工隨時補充體力,繼續為災民付出。
在地志工古正松已經70多歲了,颱風後他每天全天候待命,調度物資與車輛。災區交通一度受阻、管制,有時候物資晚上才送到,他還是立刻前往點收,只為確保每一批救援物資都能妥善存放、即時使用。他笑著說:「這次幾乎動員了瑞穗所有的志工與家人,今天就有約六十人到場,大家做得很歡喜,也讓共修處真正發揮了它的功能。」
慈濟瑞穗共修處於去年落成,這次承擔中央廚房的重任,如何應付數千份便當的飯量,成了第一大考驗。「我們只有四口大電鍋,根本不夠煮!」志工蔡秀鳳回憶當時的焦慮。後來透過瓦斯行老闆的牽線,借到了其他道場的三口大鍋,終於能同時煮出七大鍋白飯,解決燃眉之急。
除了煮飯,還有大量便當盒從光復送回瑞穗清洗。為了提高效率,蔡秀鳳重新規劃洗碗動線,讓清洗更快更乾淨,「就是希望所有志工都能吃到衛生、美味的便當,沒有後顧之憂。」
「看到哪裡需要補位,就趕快補上去。」志工劉秋妹邊數筷子邊打包袋子,語氣平淡卻堅定。她說,想到在光復災區有很多志工,都在烈日下揮汗,而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到現場清掃,但在後端支援便當出餐,也是一種參與,讓她感到非常開心。
劉秋妹坦言,瑞穗本地志工人數本就不多,平時值班時除了清潔,還得處理許多細務,有時候會覺得辛苦。然而,這次看到瑞穗共修處成為中央廚房、聚集眾人力量一起付出,讓她感動不已,也讓她更加堅定要走在這條助人的道路上。
彭先生承擔著物資運送工作,一早便送貨至大進國小、瑞穗火車站等地。他說,去年康芮颱風,他自己家也曾受災,得到慈濟的即時援助,心中一直銘記在心。「這次看到光復災情,更能感同身受。」
陳女士是0403花蓮地震的受災戶,當時房屋損毀,收到第一筆的應急金就來自慈濟基金會。「曾經是災民,所以更能體會現在光復災民那份無助與悲傷。」如今能和志工們一起參與救災,她深感自己是個有福的人。「看到大家齊心協力投入救援,這份悲心與力量,真的讓我很感動。」她真心期盼,透過大家的愛與行動,能讓災民早日重建家園,重新站起來。
「看到家人和年輕孩子願意一起投入助人行列,就是最大的福氣。」慈濟志工余桂花一早帶著就讀國二的孫女游同學,與她的兩位同學一起來幫忙。游同學說:「看到阿媽在群組邀約更多人力,我就想找同學一起來。」
來自林口的王同學在連假與爸媽、阿姨到瑞穗探望長輩,也一同參與協助。她說:「今天切紅蘿蔔絲、也切高麗菜,平時在家沒有做過這樣的事,覺得很新鮮。」
瑞穗共修處在這場賑災中,成為幸福的物資中繼站,更是愛的能量的聚集地。每一份便當,不只是食物,更是一分祝福與關懷,讓愛在泥濘中綻放溫暖,傳遞到每一位災民與志工的心中。
(撰文:張文黛、林水金,TCnews東部新聞中心編修,攝影:廖文聰、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