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在光復舉辨災後心靈關懷 用愛陪伴受災鄉親

  「感謝所有的人,在這個時候給我們力量。」「心情就像降落傘,要打開才可以發揮功能。」慈濟10月26日在光復鄉公所舉辦溫馨茶會,結合芳療舒緩、心靈課程,由芳療志工用精油讓鄉親放鬆,減輕身體的緊繃與痠痛,慈院身心科醫護團隊教鄉親減壓、舒壓的方法,提供有需求的管道。住在災區的慈濟志工上台分享自己受災後雖然很難過,但是仍打起精神,家園恢復後趕快出來當志工。會後志工與鄉親1百多人一起享用蔬食,互相鼓勵與祝福。

  花蓮南區志工窗口黃麗雲表示,我們9月到現在一直陪伴,到災區安心家訪,看到受災鄉親的屋損與心情的低落,不只老人家嚇到,年輕人也嚇到,所以我們想到要有心靈的療法,舉辦小型、溫馨的愛灑茶會,讓他們可以舒壓、把心裡的石頭放開,重新走出來。災後找場地也是很不容易,很多空間都還在使用,後來找到公所,我們先就近邀約大華村民。我們也看到關懷過的鄉親,他說晚上還是睡不著覺,我們希望可以成為他們安定的力量。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護理長江國誠用「煮稀飯」比喻:「水滾壓力大時,不是要打開鍋蓋(放鬆),就是關小火(找到壓力源)。」江國誠指出,我們的心靈也會有腰酸背痛的時候,要找到壓力源,說出來減壓。這次透過紓壓活動、教鄉親呼吸方式與口訣,讓他們學會放鬆的技巧。

  花蓮慈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陳百越指出,花蓮慈院身心科從一開始就進駐光復的醫療站,我們的服務不會中斷。今天除了讓村民抒發心情,也讓他們知道後續有需求時,可以尋求的管道。

  慈濟大學護理學系歐陽安琪表示,慈大有做災後防疫衛教計劃,風災後會有許多需要防疫的包含鼠疫、寄生蟲、類鼻疽、消化道疾病,我們做了衛教文宣、動畫影片。後續會結合醫院、衛生所、村長一起做衛教。

  高雄醫學大學的同學利用假日到災區當志工,一早5點半從高雄搭火車到光復,其中有幾位週六到光復當清溝超人、週日來到茶會協助受災鄉親報到、陪伴。遇到外籍人士用英文互動,他們紛紛表示:「這裡還需要更多人一起來幫忙。」

  職能治療系任同學表示,我們到佛祖街幫忙,看到堆積如山的土,覺得這裡還需要更多人一起來幫忙。跟鄉親互動中,發現有些非低收、原民的受災鄉親,能獲得的資源不多,有的還有資訊的落差。吳同學表示,昨天我們去挖水溝,雖然大型機具可以挖土,但是有很多需要細工的地方還是需要人力。我們那桌有外籍配偶,語言跟環境都不熟悉的狀態遇到這個災難,我覺得她受到很重的創傷,剛才我們用英文跟她互動。

  鍾同學表示,這兩天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地的居民很樂觀,就算自己遇到這樣的災難,還願意互相幫助,恢復自己的家園,他們的精神很可貴、很令人感動。醫檢系辛同學表示,剛剛遇到一位阿姨,他說他們家滅頂、一無所有,我看到他手上的瘀青,原來他是精神不濟時跌倒,我就把我的瘀青藥膏給他。

  光復鄉長林清水分享,這段時間我也覺得很消沉,每天要面對這麼多事情,但是還要面對。重建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在全國國軍、志工一起努力清掃了一個月,恢復期大概還需要2-3年。這幾天看到市場慢慢在恢復,但是很多商家年紀大、交通工具都壞了。光復鄉的在籍人口數原本有11409人,留在光復鄉的就是我們這些人,真正需要的是同心協力、重新站起來。感恩各位、感謝慈濟,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同胞愛,台灣是有愛的,看到45萬志工來到光復鄉,我們會記得9月23日大災難有很多人來幫忙。

撰文/陳誼謙,攝影/羅明道、詹進德、陳誼謙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