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要有志氣,才能披荊斬棘、走得更長遠。」臺中慈濟2025年11月1日在臺中靜思堂、豐原靜思堂、清水靜思堂、民權聯絡處、大里聯絡處分別舉辦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本年度臺中市共有1788位學子獲獎。上午在臺中靜思堂舉辦國小、國中及大學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共有397位學子受惠。

就讀大四的吳同學上臺鼓勵獲獎的學弟學妹: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成長茁壯,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有了失敗經驗,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預防、怎麼去做。吳同學國中時,家庭遇到一些困難、媽媽身體又不好,他在學業上沒辦法花太多心思,學校老師很為他擔心。但是他乖巧懂事,為媽媽分擔家務,之後慈濟志工來家裡關懷,及時給予幫忙和鼓勵,也幫他申請新芽獎學金孝悌獎。

吳同學獲獎後受到鼓勵,開始思考:「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為自己設想很多不同的結局,「我現在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才不會後悔。」當家庭經濟因慈濟的協助獲得改善後,他更專心課業上。高一的願望是希望考取七張證照,但一開始因成績未達標而落空,但他不洩氣,更加努力用功,慢慢地從一張、兩張、三張漸漸累積到七張證照,至大學四年級,已累積了五十幾張證照,並多次獲獎。
他以過來人經驗分享,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要盡力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他對學弟學妹說:「倘若遇到困難就不要害怕,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突破困難,一定會有收穫。」

吳同學鼓勵大家,不只要感恩師長、父母、更要感恩自己能堅持到現在、努力到現在。他說:「我在慈濟看到一條線,從證嚴上人連接到各位身邊的師姑師伯,連接到慈濟的眾人,再連接到在場的各位,那條線叫做『大愛』。大愛把我們牽到一起,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難時,要有信心,才能用自己的能力去破解。」

慈濟新芽獎學金至2025年已有十八年,獎項有學習領域獎、進步獎、孝悌獎、全勤獎、特殊表現獎,主要是鼓勵弱勢家庭孩子,即使人生遇到困難,亦應秉持正向、樂觀、努力不懈,積極去創造未來的人生。這項措施透過慈濟志工與學校師長的連結,讓年輕學子能安心地在學業上獲得愛的灌注,對未來的人生充滿信心而繼續努力向上。

11月1日有來自中小學14位校長蒞臨參加,四育國中校長魏志華表示,學校450個學生就有100個是身心障礙、100個是中低收,校長感謝證嚴上人,感恩慈濟志工長期到學校給予孩子鼓勵和幫忙,讓孩子獲得正能量。「雖然家庭弱勢,但因有師兄師姊的照顧,孩子們都有正向想法。」魏校長認為,無論有多少位學生受獎,對學校都是很大的幫忙。他相信這些受鼓勵的孩子,未來對社會一定有回饋、有很大的貢獻。
潭子國中也有學生獲獎,劉芹樺校長認為慈濟舉辦的新芽獎學金深具意義。在典禮中,藉由影片分享,讓學子看到其他孩子如何立志向上,可以學習同儕楷模,互相激勵,相對地就在孩子們心裡種下一顆向上的種子。

慈濟人對孩子,心中只有一個愛,那就是大愛,歷年來受獎者不論家庭遭遇什麼困難,因有慈濟人進入關注和鼓勵,許多學生受獎後受到肯定而更上進,是因為他們懂得感恩而精進。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張宗義鼓勵同學:「不管今天得獎的項目是哪一項,大家要記得,慈濟的師姑師伯跟你們非親非故,純粹是基於一分愛護和照顧大家的心,就像一顆種籽種入土中,也要給予滋養水分,讓它茁壯成大樹。」他希望大家在接受這分愛的同時,未來也能懂得去為社會付出,像吳同學一樣,去接受心中懷有的理想跟希望去努力達成。
就如文心國小柯志明校長所言,慈濟人這分無所求的大愛,給予弱勢孩子肯定跟鼓勵,讓孩子在需要的時候收到了最好的照顧,也讓他們在求學路上不孤單,安心放心開心地學習。
(撰文/張麗雲,攝影/簡明安、施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