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下午,臺中靜思堂續辦大專、高中新芽獎學金頒獎典禮,受獎的人數分別是高中348名、大專生60名。
延續2024年,今年再次根據教育部十八個學群,規畫一場「校系博覽會」,為來領新芽獎學金的高中、大專生,分析將來所選擇的科系;或著想轉系、續讀研究所的大專生,也可藉由學長的經驗,規劃未來方向和事先作準備。特別是就讀高中期間,可提前了解、提早儲備自我專業才能。

站在工程學群攤位前的臺大電機工程學系林祺惟,打開平板告訴學弟學妹未來電機工程學系的樣貌。他說,「因為若選錯路再重來,會很辛苦。現在的學弟學妹很幸運,有很多資訊可以查,我們身為過來人給予經驗,他們才不會多走冤枉路。」
林祺惟的弟弟林祺洋大學讀的是社工系,他想多拓展視野而於碩士班時轉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未來希望參加高考,服公職,穩定家庭經濟,同時孝養父親。林祺洋感恩慈濟志工長期陪伴他們兄弟和家庭經濟,更慶幸自己能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

林祺洋對前來諮詢的高中生說,社工系主要是為培養專業助人工作者,與人交流接觸,且重視實務經驗,他建議學弟妹先了解自己是否對了解人有興趣,可上網了解「社工可以做哪些事?」他也建議學弟學妹可比較社福系,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
慈濟志工蔡明模表示,高中生比較獨立,大多自己來領獎,所以單獨把大學、高中生拉到下午場舉辦,然後由育成學長們為他們策畫校系博覽會。昔日領慈濟新芽獎學金的育成孩子,在各校系所或社會上都有優異的成績和表現,如今他們可以翻轉手心成為學弟妹生命中的貴人。

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也讚歎,中區新芽獎學金頒獎結合育成校系博覽會相當特別,一來高中生可藉由博覽會探索未來方向,提供指引。二是讓曾經接受過新芽獎學金的學子或畢業或就業者,回家共聚一堂,陪伴學弟妹。
慈濟邁入第六十年,早已走向國際化,走進一百三十七個國家。張副執行長提及慈濟「五毛錢的故事」,點滴成河,像大海一樣,不分種族、信仰與身分,哪邊有需要就灌注到哪裡去幫助。他希望今天的博覽會對在座的每一位有所幫助,他們在未來有所成就時也懂得為社會付出。

除了育成學長為學弟妹規劃未來方向外,學長林胤廷醫師也再次回到臺中靜思堂鼓勵學弟妹。目前在長庚醫院執業的他,回顧讀大學時為了拚成績、拿獎學金改善經濟,犧牲娛樂,課餘時間都在圖書館苦讀。林醫師感恩慈濟在他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提供了援助。他鼓勵現場的學弟妹:「當你成功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所有的困頓都有它的意義。」
「『選擇』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生活中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抉擇,譬如多睡十分鐘或早起十分鐘讀書、早點上床睡覺休養生息或繼續在you tube看影片,林林總總的抉擇,就決定了現在的你。」他比喻,一塊大石頭在敲了第一百下的時候碎了,其實真正的關鍵在於前面的九十九下。「各位思考一下,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全心全意朝著目標前進,而所有的考驗都會在剛剛好的時候被你克服了。」
所有獲獎的同學,不管因學業進步、孝行表現或優良品德而獲獎,背後都代表著努力與堅持。「這分獎勵,不只是榮譽,更是肯定與鼓勵,讓孩子們在被肯定的同時,也培養內在的自信。」

(撰文:陳素蘭、吳淑妃、張麗雲,攝影:管海玲、施龍文、許順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