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家扶光復彩虹工作站揭牌 社區共築希望

         花蓮家扶中心於11月14日為「光復彩虹工作站」舉辦揭牌儀式。工作站將以「陪伴、復原、希望」為主軸,展開一系列支持計畫,實踐長期陪伴弱勢居民的行動承諾,服務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受創的光復地區弱勢家庭。

         花蓮家扶扶幼委員會主委謝立德、家扶基金會董事長劉邦富、董事陳虞鎰、監察人謝武吉、立法委員傅崐萁辦公室主任陳威誠、縣議員魏嘉賢、花蓮縣議會議長張竣辦公室主任張宸瑋、花蓮縣政府中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孫春玉與林榮祿、光復鄉鄉長林清水、花蓮縣政府社會處救助科科長郭育誠、吉安鄉公所專員陳柏帆、富源國中校長陳渙鏘、花蓮家扶扶幼委員會榮譽主委蕭雄彰、玉里區扶幼委員會主委黃夏明、委員曾秀珠,以及在地社福NPO網絡的眾多代表們,也親自到場表達支持。

重建之路 需要各界持續關心
        謝立德在致詞時提到,花蓮家扶中心在光復地區有將近50戶的服務家庭,80多位個案;另外還有幾位住在外地,但在當地就學的孩子。平時,這些家庭是由鳳林服務處的社工就近提供服務;但洪災那天,公路橋梁被沖斷,花蓮家扶立刻調派玉里服務處的同仁協助,雖然路程遠了一點,但確保了服務與關懷不會中斷。他說,家扶的社工在洪災那天,就聯繫了光復地區的服務家庭,確認大家都是平安的;隨後也開啟各種關懷,並陸陸續續將各種所需的物資送到光復。如今,光復彩虹工作站的成立,象徵著家扶要與社區長期同行,這份陪伴不僅是生活的重建,更是人心的修復。當洪水退去後,留下的不只是斷垣殘壁,還有一棵棵新長出的希望。

        劉邦富代表家扶基金會感謝社會各界與合作伙伴們,一同關心光復的重建工作。這次災變發生後,家扶立刻啟動重建的計畫,一方面針對受災家庭的需求展開調查,另一方面也與董事會成員討論,安排後續的投入。光復彩虹工作站成立後,將透過部落文化的結合,提供家庭與孩子安全、尊重、心理與教育支持,希望能為孩子與家庭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林清水表示,這次的堰塞湖事件,再次證明了台灣是一個很有愛的地方,來自各地的志工、社福團體,公民團體,還有政府單位的關懷,給予光復很大的。他也提到,光復鄉的重建是漫長的路,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的時間,像家扶這樣長期性的投入,會是相當重的一環。魏嘉賢提到家扶除了在花蓮、玉里、鳳林等處有辦公室,現在又於光復落腳,離需要幫忙的家庭又更近了。他呼籲民眾一請支持,讓這種善的循環可以不斷持續。

        在揭牌儀式當天,花蓮家扶邀請了蒞臨貴賓作為代表,共同種下「希望之苗」。就如同家扶的標誌,這些樹苗不只是象徵重建,更是一個充滿盼望的信念:即使遭遇風雨,也能再次發芽。

布滿泥巴的腳印 是家扶社工的印記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過後,光復鄉的土地仍帶著潮濕的氣息。當泥水退去,滿地的瓦礫與倒塌的家園提醒著每個人:這裡曾經是一場巨大的衝擊。這段日子裡,花蓮家扶中心的社工們背著裝滿慰問品的背包,穿梭在泥濘與焦慮之間,一戶戶敲門、安撫孩子、傾聽大人壓抑的哭聲。

        那一雙雙布滿泥巴的腳印,是家扶在災後第一時間留下的印記。它們通往的,不只是受災的家,也通往一條「陪伴復原」的長路。對花蓮家扶而言,這不僅是救援的行動,更是一種承諾:不讓任何一個家庭獨自走在重建的路上。

雨後的彩虹 象徵著希望
        當災後重建的工作漸漸展開,家扶團隊思索著:除了緊急物資與金援之外,如何為居民留下更長遠的支持?於是,「光復彩虹工作站」誕生了。

        大水讓土地破碎,但風雨之後,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彩虹,那是重生的象徵,也是將人們與希望連結起來的意象。家扶以「彩虹」為光復工作站命名,就是期盼它不只是紀念災後的勇氣,更代表願意做那座「連結人與人、人與盼望」的橋樑。

        光復彩虹工作站的成立,不只是象徵性的里程碑,更是花蓮家扶中長期的行動承諾。未來三年,期望透過教育支持、家庭功能增強、心理健康陪伴、社區合作,以及文化共好等措施陪伴光復的弱勢家庭與兒少。這條路或許漫長,但只要有人同行,腳步就不再孤單。

小彥媽媽家的故事 從泥水中重生的希望
         在揭牌儀式的現場,接受家扶幫助的小彥媽媽也特地來到現場,分享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她回憶說,大水來時,老家的水淹到胸口,泥沙厚到小腿肚的高度,她想回光復牽車,卻完全進不去。家人被困在二樓長達4天,因為鐵門軌道損壞、無法開啟,只能請警消破門。幸好還有窗戶能遞食物,但整個環境宛如戰場。現在只要聽到又有颱風的消息,還是會很擔憂。

        她很感謝家扶的陪伴,尤其她的車輛跑水損壞,根本沒辦法修,許多政府或民間的物資也沒辦法出去領。而家扶社工不斷來到災區關心,無論是打電話關懷,幫忙向外界分享我們的需求,或是協助將各種募集到物資送到光復。那份支持,比什麼都還溫暖,也讓她感覺心至少是安定的。

        她從未想過自己會真正體會到「家徒四壁」的景象,心裡的震撼與無助難以用言語形容。身為單親媽媽,要照顧孩子,又要關心仍住在災區老家的母親,加上公路中斷、代步車損壞,每一次往返都是挑戰。然而,在家扶幫助下慢慢重新站起來,讓生活恢復軌道,是她現在最大的盼望。

重建的不只是房屋,更是家的信任
        揭牌典禮的尾聲,花蓮家扶中心主任黃梅蘭感觸地說:復原之路不孤單,有許多人的愛與陪伴同行。接下來要重建的不只是房屋,還有家的信任、社區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重新連結的勇氣。

        光復彩虹工作站的成立,不僅是結束一場風災的篇章,更是開啟一段共同行走的故事。家扶相信:在清除了泥濘之後,終將看見屬於這片土地的彩虹。

資料來源:花蓮家扶中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